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前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反收购相关概念辨析 | 第11-21页 |
一、收购与反收购相关概念 | 第11-13页 |
(一) 收购 | 第11-12页 |
(二) 反收购 | 第12-13页 |
二、反收购策略 | 第13-21页 |
(一) 事前预防性策略 | 第14-18页 |
(二) 事中对抗性策略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外国、我国港台地区公司反收购的立法政策比较 | 第21-33页 |
一、美国:董事主导的反收购模式 | 第21-24页 |
(一) 反收购立法的理由 | 第21-22页 |
(二) 反收购立法概况 | 第22-23页 |
(三) 美国公司反收购策略简介 | 第23-24页 |
二、英国、德国、欧盟:限制董事决策权的反收购模式 | 第24-27页 |
(一) 英国 | 第24-26页 |
(二) 德国 | 第26-27页 |
(三) 欧盟 | 第27页 |
三、我国港台地区、韩国、日本:新兴控制权市场的继受和困境 | 第27-30页 |
(一) 香港特区 | 第27-28页 |
(二) 台湾地区 | 第28-29页 |
(三) 韩国 | 第29页 |
(四) 日本 | 第29-30页 |
四、反收购模式的差异和趋同比较分析 | 第30-33页 |
(一) 关注反收购立法模式背后的意义 | 第30-31页 |
(二) 反收购的作用 | 第31页 |
(三) 股东批准的反收购措施并不意味着完全合法 | 第31页 |
(四) 反收购纠纷解决机制非常重要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我国公司反收购现状分析 | 第33-60页 |
一、我国敌意收购总体情况 | 第33-40页 |
(一) 敌意收购诱因 | 第35-36页 |
(二) 敌意收购方式 | 第36-40页 |
二、我国公司反收购总体情况 | 第40-47页 |
(一) 反收购主体 | 第40-41页 |
(二) 反收购策略 | 第41-46页 |
(三) 反收购特点 | 第46-47页 |
三、我国公司反收购典型案例分析 | 第47-60页 |
(一) 广发证券反收购 | 第47-52页 |
(二) 百大股权争夺战 | 第52-54页 |
(三) 爱使股份反收购 | 第54-58页 |
(四) 反收购案例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四章 完善我国公司反收购的思路 | 第60-72页 |
一、我国公司反收购存在的问题 | 第60-64页 |
(一) 反收购立法不完善问题 | 第60-61页 |
(二) 反收购决定权归属问题 | 第61-62页 |
(三) 缺乏规范有效的反收购策略 | 第62页 |
(四) 董事受信义务问题 | 第62-63页 |
(五) 行政干预问题 | 第63-64页 |
二、对完善我国公司反收购制度的法律建议 | 第64-72页 |
(一) 明确公司反收购的立法原则 | 第64-68页 |
(二) 加快反收购立法进程 | 第68页 |
(三) 重点规制章程规定的反收购条款 | 第68-69页 |
(四) 完善相关的救济配套制度 | 第69-72页 |
结束语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后记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