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目次 | 第1-6页 |
| 致谢 | 第6-7页 |
| 摘要 | 第7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插图和附表清单 | 第9-10页 |
| 1.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价值及创新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| ·文献综述 | 第14-16页 |
| 2.类型化电台及其兴起 | 第16-26页 |
| ·概念界定 | 第16-19页 |
| ·类型化电台的定义 | 第16-18页 |
| ·类型化电台和专业化电台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| ·国外类型化电台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9-21页 |
| ·萌芽 | 第19-20页 |
| ·发展 | 第20页 |
| ·稳定 | 第20-21页 |
| ·我国类型化电台兴起的缘由 | 第21-24页 |
| ·专业频率不专 | 第22页 |
| ·节目同质严重 | 第22页 |
| ·市场分配不均 | 第22-23页 |
| ·广告环境恶化 | 第23-24页 |
| ·我国类型化电台的发展现状 | 第24-26页 |
| 3.由"音乐之声"透析类型化电台的本质 | 第26-34页 |
| ·"音乐之声"的概况 | 第26-27页 |
| ·类型化电台的核心要素 | 第27-33页 |
| ·类型元素 | 第27-28页 |
| ·类型风格(或电台风格) | 第28-30页 |
| ·规则化的编排方针 | 第30-31页 |
| ·流式的节目样态 | 第31-33页 |
| ·类型化电台的基本特性 | 第33-34页 |
| 4.类型化电台的运作模式及其改革意义 | 第34-41页 |
| ·类型化电台的运作模式 | 第34-36页 |
| ·实施类型化改革的意义 | 第36-41页 |
| ·丰富了受众的选择,降低了他们的选择成本 | 第36-37页 |
| ·实现了有效播出,培育了忠实听众 | 第37页 |
| ·明确了市场定位,使广告经营有的放矢 | 第37-38页 |
| ·均衡了广告资源配置,充分开发了各个广告时段 | 第38-39页 |
| ·节约了电台成本,提高了劳动效率 | 第39-41页 |
| 5.类型化电台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| 第41-49页 |
| ·我国类型化电台发展的制约因素 | 第41-45页 |
| ·条块分割的广播体制使频率资源难以被有效利用 | 第41-42页 |
| ·针对广播的市场调查体系还不完善 | 第42-43页 |
| ·专业的节目制作公司和交易市场尚未建立 | 第43-44页 |
| ·媒介和广告主缺乏科学的广告理念 | 第44页 |
| ·商业逻辑下的类型台同质化 | 第44-45页 |
| ·我国类型化电台发展的有利条件 | 第45-49页 |
| ·政策层面,国家将大力推动广播的产业化运作和专业化改革 | 第45-46页 |
| ·技术层面,数字技术为类型台的发展扫除了技术障碍 | 第46-47页 |
| ·市场层面,移动人群引爆了广播媒体并给予类型台广阔的市场前景 | 第47-49页 |
| 6.类型化电台的发展策略 | 第49-55页 |
| ·按照现有广播格局,因地制宜发展类型化电台 | 第49-51页 |
| ·经济发达、文化多元的地方可以率先发展类型台 | 第49-50页 |
| ·中央台、地方台可以依据自身优势分别开办不同的类型台 | 第50-51页 |
| ·借鉴国外的广播联盟,实现广播的跨地域合作 | 第51-52页 |
| ·大力发展网络类型台,扩大类型化电台的影响力 | 第52-53页 |
| ·破除"非此即彼"的观念,促进类型台与综合台和谐发展 | 第53-55页 |
| 7.结语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