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劳动力技能形成研究--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
提要 | 第1-9页 |
绪论 | 第9-20页 |
一、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-14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9-12页 |
(二)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(三) 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二、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(一) 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(二) 关于日本劳动力技能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三、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(一) 研究框架 | 第17-18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四、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 | 第18-20页 |
(一) 可能的创新 | 第18-19页 |
(二) 存在的不足 | 第19-20页 |
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| 第20-49页 |
一、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| 第20-25页 |
(一) 古典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思想 | 第21-22页 |
(二)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| 第22-23页 |
(三)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3-25页 |
二、人力资本与技能的概念 | 第25-34页 |
(一) 人力资本的概念 | 第25-27页 |
(二) 技能的概念 | 第27-31页 |
(三) 技能的内涵与分类 | 第31-34页 |
三、技能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解释 | 第34-41页 |
(一) 存在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原因 | 第35-37页 |
(二)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类型和规避措施 | 第37-41页 |
四、关于技能培训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| 第41-49页 |
(一)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技能培训 | 第41-43页 |
(二)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人力资本投资 | 第43-47页 |
(三) 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与雇佣关系 | 第47-49页 |
第二章 日本职前技能教育的演变与特点 | 第49-65页 |
一、日本职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| 第49-56页 |
(一) 近代职业教育的出现 | 第49-50页 |
(二)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| 第50-52页 |
(三) 战后职业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| 第52-56页 |
二、日本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构成 | 第56-62页 |
(一) 各种学校 | 第56-57页 |
(二) 专修学校 | 第57-59页 |
(三) 高等专门学校 | 第59-60页 |
(四) 短期大学 | 第60-62页 |
三、日本职前技能教育的特点 | 第62-65页 |
(一) 职业教育的普遍性 | 第62页 |
(二) 职业教育的层次性 | 第62-63页 |
(三) 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| 第63页 |
(四) 职业教育的高级化 | 第63页 |
(五) 职业教育的有限通用性 | 第63-65页 |
第三章 日本企业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演变 | 第65-81页 |
一、日本企业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普及 | 第65-66页 |
二、日本企业内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历程 | 第66-72页 |
(一) 战前企业内培训的起步 | 第66-67页 |
(二)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企业内培训 | 第67-68页 |
(三)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企业内培训 | 第68-70页 |
(四)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的企业内培训 | 第70-71页 |
(五) 泡沫经济时期的企业内培训 | 第71-72页 |
三、日本企业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构成 | 第72-74页 |
(一) 普通职工培训 | 第72-73页 |
(二) 技术人员培训 | 第73页 |
(三) 管理人员培训 | 第73-74页 |
四、企业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 | 第74-81页 |
(一) 在岗培训(OJT) | 第74-77页 |
(二) 脱岗培训(Off-JT) | 第77-81页 |
第四章 日本内部劳动力市场与技能形成 | 第81-121页 |
一、战后日本劳动力结构及就业变动 | 第82-92页 |
(一) 日本人口变动 | 第82-83页 |
(二) 劳动力结构演变 | 第83-90页 |
(三) 劳动力就业水平变动 | 第90-92页 |
二、终身雇佣制度与劳动力技能形成 | 第92-97页 |
(一) 终身雇佣制的形成与基本内容 | 第92-95页 |
(二) 终身雇佣制对技能形成的影响 | 第95-97页 |
三、终身雇佣制度下的雇佣调整和解雇 | 第97-105页 |
(一) 雇佣调整的内涵 | 第98页 |
(二) 雇佣调整的决定因素 | 第98-100页 |
(三) 雇佣调整对技能形成的影响 | 第100-102页 |
(四) 解雇与职业技能 | 第102-103页 |
(五) 限制解雇的司法因素 | 第103-105页 |
四、企业内晋升体系与技能形成 | 第105-116页 |
(一) 职务晋升体系 | 第106-108页 |
(二) 工资晋升体系 | 第108-111页 |
(三) 内部晋升对技能形成的影响 | 第111-116页 |
五、企业工会与劳动力技能 | 第116-121页 |
(一) 企业工会的发展历程 | 第116-117页 |
(二) 企业工会作用对技能形成的影响 | 第117-121页 |
第五章 日本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演变与技能形成 | 第121-155页 |
一、产业结构演变与技能形成 | 第121-136页 |
(一) 产业结构变动 | 第122-126页 |
(二) 劳动力产业配置结构 | 第126-130页 |
(三) 产业结构演变对技能形成的影响 | 第130-136页 |
二、职业结构演变与技能形成 | 第136-155页 |
(一) 职业结构与经济的关系 | 第137-139页 |
(二) 职业分类与结构变化 | 第139-144页 |
(三) 职业分割的形成 | 第144-147页 |
(四) 职业结构变动对技能形成的影响 | 第147-155页 |
第六章 日本劳动力技能形成模式评价及发展趋势展望 | 第155-191页 |
一、日本劳动力技能形成模式的经验 | 第156-171页 |
(一) 高度重视劳动力职业技能 | 第156-159页 |
(二) 职前教育和企业内培训相结合 | 第159-161页 |
(三) 内部劳动力市场提供制度保障 | 第161-165页 |
(四) 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| 第165-168页 |
(五) 技能形成与经济结构相互适应 | 第168-171页 |
二、日本劳动力技能形成模式的不足 | 第171-177页 |
(一)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较高 | 第171-173页 |
(二) 内部评价机制日益僵化 | 第173-175页 |
(三) 忽视劳动力个体需求的差异性 | 第175-176页 |
(四) 劳动力技能形成存在市场排斥 | 第176-177页 |
三、日本劳动力技能形成模式的发展趋势 | 第177-191页 |
(一) 外部环境的变化 | 第178-185页 |
(二) 技能形成发展趋势展望 | 第185-191页 |
第七章 中国劳动力技能形成与劳动力市场模式选择 | 第191-210页 |
一、中国的劳动力技能形成 | 第191-202页 |
(一) 中国劳动力技能形成的构成 | 第191-195页 |
(二) 中日劳动力技能形成模式比较 | 第195-199页 |
(三)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功能选择 | 第199-202页 |
二、中国劳动力技能形成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02-205页 |
(一)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| 第202-203页 |
(二) 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结构扭曲 | 第203页 |
(三) 高流动性市场制约劳动力技能形成 | 第203-204页 |
(四) 职业技能构成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 | 第204页 |
(五) 工资收益对劳动力技能的激励效用较低 | 第204-205页 |
三、完善中国劳动力技能形成模式的政策建议 | 第205-210页 |
(一) 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| 第205-206页 |
(二) 选择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力市场模式 | 第206页 |
(三) 重新定位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作用 | 第206-207页 |
(四) 澄清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| 第207-208页 |
(五) 承认劳动力市场分割存在的合理性 | 第208页 |
(六) 促进劳动力技能形成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| 第208-210页 |
结论 | 第210-2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3-224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| 第224-225页 |
论文摘要 | 第225-230页 |
Abstract | 第230-236页 |
后记 | 第2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