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0页 |
| ·软土研究现状的概况 | 第11-15页 |
| ·软土地基加固技术的发展及新技术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| ·软土地基加固技术的发展 | 第15页 |
| ·软土地基加固新技术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| ·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| 第16-27页 |
| ·单一桩型等截面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| ·等截面组合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| 第21-24页 |
| ·单一桩型变截面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| 第27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27-30页 |
| 第二章 广州南沙地区深厚软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| 第30-43页 |
| ·概述 | 第30页 |
| ·广州南沙地区软土工程地质环境和微结构 | 第30-31页 |
| ·南沙地区软土工程地质环境 | 第30页 |
| ·南沙地区软土的微结构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南沙地区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分析 | 第31-35页 |
| ·南沙地区软土压缩特性 | 第31-32页 |
| ·南沙地区软土应力应变特性 | 第32-33页 |
| ·南沙地区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·南沙地区软土性能指标回归分析 | 第35-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第三章 深厚软土中单一桩型搅拌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研究 | 第43-66页 |
| ·概述 | 第43页 |
| ·深厚软土中柔性桩复合地基有效桩长计算方法研究 | 第43-56页 |
| ·刚性基础下不考虑桩间土顶压力情况 | 第44-49页 |
| ·刚性基础下考虑桩间土顶压力情况 | 第49-54页 |
| ·柔性基础下考虑桩间土顶压力情况 | 第54-56页 |
| ·深厚软土中单一桩型搅拌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研究概况 | 第56-57页 |
| ·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| 第56页 |
| ·试验内容 | 第56-57页 |
| ·试验布置 | 第57页 |
| ·深厚软土中单一桩型搅拌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7-61页 |
| ·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·荷载沉降曲线分析 | 第59-60页 |
| ·承载力特征值取值方法的研究 | 第60-61页 |
| ·处理前后桩间土室内外试验结果对比研究 | 第61-64页 |
| ·桩间土室内常规试验结果对比研究 | 第61-63页 |
| ·桩间土处理前后现场测试结果对比研究 | 第63-6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| 第四章 深厚软土中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研究 | 第66-91页 |
| ·概述 | 第66-67页 |
| ·深厚软土中水泥土长短桩型复合地基现场试验概况 | 第67-72页 |
| ·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| 第67页 |
| ·试验参数的确定 | 第67-68页 |
| ·荷载试验项目 | 第68页 |
| ·试验仪器的埋设 | 第68-72页 |
| ·深厚软土中水泥土长短桩型复合地基荷载试验结果分析 | 第72-78页 |
| ·荷载~沉降曲线分析 | 第72-73页 |
| ·荷载分担比曲线分析 | 第73-74页 |
| ·桩土应力比曲线分析 | 第74页 |
| ·长短桩桩身应力分析 | 第74-75页 |
| ·长短桩桩侧摩阻力分析 | 第75-77页 |
| ·压板下土反力分析 | 第77页 |
| ·桩间土附加应力分析 | 第77-78页 |
| ·深厚软土中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理论研究 | 第78-89页 |
| ·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| 第79-85页 |
| ·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量计算方法研究 | 第85-8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| 第五章 锥形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模型试验研究 | 第91-112页 |
| ·概述 | 第91-92页 |
| ·锥形单桩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| 第92-99页 |
| ·试验概况 | 第92-94页 |
| 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94-99页 |
| ·锥形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研究 | 第99-104页 |
| ·锥形桩复合地基桩土竖向变形协调方程 | 第99-100页 |
| ·锥形桩及桩间土的应力和变形分析 | 第100-104页 |
| ·锥形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| 第104-110页 |
| ·试验概况 | 第104-106页 |
| ·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106-11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12-115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结论 | 第112-114页 |
| ·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| 第114-11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5-127页 |
| 致谢 | 第127-12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128-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