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(Abstract)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6-10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,目的和意义 | 第6-7页 |
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| 第7-8页 |
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| 第8页 |
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结论 | 第8-10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| 第10-25页 |
第一节 贸易摩擦及其原因和影响 | 第10-15页 |
一 贸易摩擦的界定和分类 | 第10-11页 |
二 贸易摩擦的原因 | 第11-13页 |
三 贸易摩擦的影响 | 第13-15页 |
第二节 贸易摩擦的理论渊源:贸易保护主义 | 第15-20页 |
一 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与主张 | 第15-16页 |
二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与主张 | 第16-17页 |
三 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主张 | 第17-20页 |
第三节 中俄贸易发展中的贸易保护主义观点及其影响 | 第20-25页 |
一 俄罗斯方面的贸易保护主义 | 第20-23页 |
二 贸易保护理论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中俄贸易发展和摩擦 | 第25-50页 |
第一节 中俄贸易的发展 | 第25-34页 |
一 中俄贸易发展的简单回顾 | 第25-27页 |
二 中俄贸易的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| 第27-29页 |
三 中俄贸易发展前景 | 第29-34页 |
第二节 中俄贸易发展进程中的贸易摩擦 | 第34-46页 |
一 贸易摩擦的表现 | 第34-46页 |
1. 制度和政策差异摩擦 | 第34-36页 |
2. 贸易额不对称摩擦 | 第36-38页 |
3. 贸易结构不对称摩擦 | 第38-39页 |
4. 贸易不规范摩擦 | 第39页 |
5. 贸易运输摩擦 | 第39-41页 |
6. 灰色清关摩擦 | 第41-42页 |
7. 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摩擦 | 第42-43页 |
8. 边境贸易摩擦 | 第43-44页 |
9. 劳务合作中的摩擦 | 第44-46页 |
第三节 中俄贸易摩擦的原因 | 第46-50页 |
一 俄罗斯方面的原因 | 第46-48页 |
1. 制度和政策缺陷的原因 | 第46-47页 |
2. 贸易秩序的原因 | 第47页 |
3. 整顿灰色清关的原因 | 第47-48页 |
二 中国方面的原因 | 第48-50页 |
1. 产品标准的原因 | 第48-49页 |
2. 产品质量的原因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中俄贸易摩擦的影响和调节措施 | 第50-57页 |
第一节 双边共同应采取的措施 | 第50-53页 |
一 完善两国之间的贸易方式 | 第50-52页 |
二 完善两国边境贸易机制 | 第52页 |
三 加强拓展两国贸易的基础设施 | 第52-53页 |
第二节 中国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| 第53-55页 |
一 加强对企业外贸出口的控制与管理 | 第53页 |
二 加大科技投入,打造国际名牌 | 第53-54页 |
三 加强对国外技术性壁垒研究 | 第54-55页 |
第三节 俄罗斯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| 第55-57页 |
一 打击“灰色清关”,迎接“入世”检查 | 第55-56页 |
二 完善制度和政策 | 第56页 |
三 加强俄中之间各个层次的人员交流,强化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真正了解 | 第56-57页 |
注释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