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0-1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·相关研究评述 | 第14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| 第16-28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16-19页 |
·资本、人力资本及其属性 | 第16-18页 |
·资本筹集及人力资本筹集 | 第18-19页 |
·理论依据 | 第19-26页 |
·人力资本理论 | 第19-23页 |
·人力资本转化的相关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Snell人力资本分类模型 | 第24-25页 |
·勒温场论 | 第25页 |
·产业结构错位理论 | 第25页 |
·需求层次理论 | 第25-2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陕西人力资本筹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| 第28-40页 |
·陕西省潜在人力资本现状 | 第28-33页 |
·陕西潜在人力资本数量及结构现状 | 第28-31页 |
·陕西潜在人力资本质量现状 | 第31-33页 |
·陕西人力资本筹集现状 | 第33-35页 |
·人力资本吸纳能力较弱 | 第33-34页 |
·人力资本效应发挥不足 | 第34页 |
·人力资本转化环境处于劣势 | 第34页 |
·人力资本总体质量不高 | 第34-35页 |
·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结构不合理 | 第35页 |
·陕西人力资本筹集现状成因分析 | 第35-39页 |
·制约人力资本筹集的意识形态因素 | 第35-36页 |
·制约人力资本筹集的环境因素 | 第36-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陕西人力资本筹集机制的构建思路 | 第40-48页 |
·区域人力资本筹集机制的定义 | 第40-41页 |
·陕西区域人力资本筹集机制的设计 | 第41-47页 |
·人力资本的集聚 | 第41-43页 |
·人力资本的使用 | 第43-44页 |
·转化效率的度量 | 第44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5章 陕西人力资本筹集主体间博弈关系及角色定位分析 | 第48-58页 |
·人力资本筹集的主体间的博弈关系 | 第48-54页 |
·个体同企业的博弈 | 第48-52页 |
·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| 第52-54页 |
·陕西人力资本筹集主体的角色定位 | 第54-56页 |
·政府角色 | 第54-55页 |
·企业角色 | 第55页 |
·人力资本主体角色 | 第55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6章 政策建议 | 第58-62页 |
·重视区域人力资本的筹集 | 第58页 |
·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评价制度 | 第58-59页 |
·评价对象的多样性 | 第58-59页 |
·评价内涵的多样性 | 第59页 |
·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| 第59页 |
·陕西省政府应注重差异化发展 | 第59-60页 |
·建立有特色的激励机制 | 第60页 |
·建立健全区域人力资本的转化平台 | 第60-62页 |
·创建人性化的工作生活环境 | 第60-61页 |
·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孵化器 | 第61-62页 |
结束语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