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1. 前言 | 第13-17页 |
·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主要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 | 第15-16页 |
·需要同读者交代的其他问题 | 第16-17页 |
2. 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7-24页 |
·绩效与政府绩效的内涵界定 | 第17-18页 |
·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界定 | 第18-20页 |
·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成要素 | 第20-22页 |
·评估目标 | 第20页 |
·评估的主客体 | 第20-21页 |
·评估标准 | 第21页 |
·评估指标 | 第21-22页 |
·评估方法 | 第22页 |
·评估程序 | 第22页 |
·政府绩效评估的功能 | 第22-24页 |
3.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现状评述 | 第24-37页 |
·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三种类型 | 第24-25页 |
·普适性的政府机关绩效评估 | 第24-25页 |
·具体行业的组织绩效评估 | 第25页 |
·专项绩效评估 | 第25页 |
·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探索实践 | 第25-29页 |
·目标责任制的绩效评估方式 | 第25-26页 |
·社会服务承诺制的绩效评估方式 | 第26-27页 |
·效能监察的绩效评估机制 | 第27-28页 |
·效能建设的绩效评估机制 | 第28-29页 |
·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3页 |
·评估的价值取向存在着扭曲现象 | 第29-30页 |
·没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作保障,在实践中具有被动应对倾向 | 第30页 |
·评估主体单一化 | 第30-31页 |
·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 | 第31-32页 |
·评估程序随意性较大 | 第32-33页 |
·评估方法多为定性,较少采取定量方法 | 第33页 |
·案例分析:山西省太原市部分区、县级政府绩效评估活动 | 第33-37页 |
·山西省太原市部分区、县级政府绩效评估现状 | 第33-34页 |
·案例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| 第34-37页 |
4. 和谐社会背景下重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意义 | 第37-46页 |
·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 | 第37-39页 |
·和谐社会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要求 | 第39页 |
·现有政府绩效评估偏差与和谐社会目标的背离 | 第39-42页 |
·过于强调GDP 的评估指标 | 第39-40页 |
·突出主管组织的评估主体 | 第40-41页 |
·多重、未系统化的绩效评估制度 | 第41-42页 |
·按照和谐社会要求重塑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 | 第42-46页 |
·绩效评估的政治性:民众本位的价值取向 | 第43页 |
·绩效评估的社会性: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并重的价值取向 | 第43-44页 |
·绩效评估的公共性: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取向 | 第44页 |
·绩效评估的管理性:政府管理效率性的价值取向 | 第44-46页 |
5.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考察与借鉴 | 第46-59页 |
·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考察 | 第46-50页 |
·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阶段及其实践 | 第46-49页 |
·美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特点 | 第49-50页 |
·英国政府绩效评估的考察 | 第50-52页 |
·英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阶段及其实践 | 第50-52页 |
·英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特点 | 第52页 |
·其他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考察 | 第52-55页 |
·新西兰政府绩效评估的考察 | 第53-54页 |
·澳大利亚政府绩效评估的考察 | 第54-55页 |
·加拿大政府绩效评估的考察 | 第55页 |
·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| 第55-59页 |
·解决政府绩效评估的4 个基本问题,即4W | 第56-57页 |
·确立绩效评估的法律制度 | 第57页 |
·建立完备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灵活的评估标准 | 第57-58页 |
·公共部门自我评估与民间机构评估内外相结合的评估体系 | 第58-59页 |
6. 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重构 | 第59-76页 |
·重新定位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 | 第59-61页 |
·促进绩效评估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| 第61-62页 |
·构建多元化评估主体 | 第62-67页 |
·内部评估主体体系 | 第63页 |
·外部评估主体体系 | 第63-66页 |
·各评估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| 第66-67页 |
·建立和谐的评估指标体系 | 第67-72页 |
·指标设计原则 | 第67-68页 |
·指标内容 | 第68-72页 |
·严格规范评估程序 | 第72-73页 |
·运用综合评估方法 | 第73-76页 |
·层次分析法 | 第74页 |
·360°评分法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后记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