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

基于空间关系视角的大学(城)空间融合问题探究--鼓楼南大—南师大地区和仙林大学城空间融合实证比较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0-14页
   ·研究缘起与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 ·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城的建设第10页
     ·大学城选址与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积极效应第10-11页
     ·城市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人本主义诉求第11-12页
   ·研究主体与目的第12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·理论意义第12页
     ·实践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·研究框架第13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13-14页
第二章 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第14-24页
   ·基本概念界定第14-19页
     ·大学城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·大学城的定义、特点和分类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·中国大学(城)独特的空间形成机制第16-17页
     ·空间关系第17-18页
     ·空间融合第18-19页
   ·相关研究综述第19-24页
     ·大学城的社会学研究第19页
     ·大学城规划设计研究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·大学城的空间模式与结构研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·人本主义的大学城设计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·规划实践第21-23页
     ·大学城与城市社区关系研究第23页
     ·相关研究述评第23-24页
第三章 对南京南大-南师大地区和仙林大学城的实证调研第24-44页
   ·对南大—南师大地区的实证调研第25-34页
     ·不同类型用地的空间现象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·校区空间:演变中的交融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·交错空间和商业空间:共享与互动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·社区居住空间:开放与融合第30页
       ·校园内外交通:便捷且步行导向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南大——南师大地区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融合表征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·空间表征:空间意象形成凝聚力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·人群特征与交互行为:高度的行为交互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·片区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:强烈的家园感第34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34页
   ·对仙林大学城的实证调研第34-43页
     ·不同类型用地的空间现象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·校区空间:低效率使用第36页
       ·灰色地带和商业空间:消费空间分异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·安置小区和周边地产:空间极化与分离第38页
       ·校园内外交通:黑车泛滥与单一化第38-39页
     ·仙林大学城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融合表征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·空间表征:空间的碎片化和特质匮乏第39页
       ·人群特征与交互行为:社会空间的分异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·片区集体认同观与归属感:主导文化的缺失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42-43页
   ·从大学城的核心定位看空间融合的必要性第43-44页
     ·教育和科研的基地第43页
     ·以大学为主导的新型城市社区第43-44页
第四章 大学城空间融合动因与机制探究第44-52页
   ·对两类地区的融合表征差异动因的解析第44-50页
     ·用地类型与街区肌理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·用地类型和空间规模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类型用地的边界长度与总面积的比率第46页
       ·连通网格密度(路网密度)第46-47页
     ·社会阶层差异度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·南大—南师大地区:阶层相似,和谐度高第47页
       ·仙林大学城:社会阶层分异趋向固化,互动性低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公共空间的品质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·南大——南师大地区:活力、和谐与安全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·仙林大学城:效率低下,安全感弱第49页
     ·校园的开放度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·南大——南师大地区:大学融入社区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·仙林大学城:有形与无形的屏障第50页
   ·大学城空间融合影响机制探讨第50-52页
第五章 对大学城建成环境的后续建设与运作机制初探第52-56页
   ·空间手段第52-53页
     ·提升校园空间的品质第52页
     ·发挥共享空间的公共功能第52-53页
     ·实现原住民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第53页
   ·政策手段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公共参与与师生共建机制第53页
     ·建设与运作中的市场机制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大学城用地管理与发展中的权属政策第54页
   ·文化手段第54-56页
     ·地方文化传承第54页
     ·老校区向新校区的文化传递第54-55页
     ·大学城新型文化的注入第55-56页
第六章 结语与展望第56-58页
   ·主要结论第56页
   ·创新尝试第56-57页
   ·展望第57-58页
致谢第58-60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60-62页
插图和附表清单第62-64页
附录1:调研问卷第64-66页
附录2:部分回收问卷第66-72页
附录3 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2-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整合节能技术的模块化公租房设计--南京市丁家庄保障性公租房设计
下一篇: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都市圈规划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