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

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都市圈规划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0-14页
   ·问题的提出第10页
   ·选题的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·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11页
   ·总体框架和创新之处第11-14页
第二章 都市圈规划的研究综述第14-22页
   ·都市圈的基本概述第14-16页
     ·都市圈的定义第14页
     ·都市圈的特征第14页
     ·都市圈形成与发展阶段第14-16页
   ·都市圈规划的基本概述第16-17页
     ·都市圈规划的概念第16页
     ·都市圈规划的基本特征第16页
     ·都市圈规划的指导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·中法日都市圈规划研究综述第17-22页
     ·法国都市圈规划研究综述第17-18页
     ·日本都市圈规划研究综述第18-19页
     ·我国都市圈规划研究综述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20页
     ·都市圈比较框架的构建第20-22页
第三章 都市圈规划在法国的发展状况第22-30页
   ·都市圈规划在法国的发展过程第22-25页
     ·都市圈规划在法国的起源第22页
     ·都市圈规划在法国的发展历程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法国都市圈规划的一些实践第23-25页
   ·法国都市圈规划的特点第25-26页
     ·规划体系调整体现权力博弈过程第25页
     ·编制过程以“项目”为核心第25-26页
     ·设立跨行政区合作机构行使规划权第26页
   ·法国都市圈规划的发展趋势第26-30页
     ·强化与欧盟的对接第26-27页
     ·重视和拓展规划的后续工作第27页
     ·不断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和内容第27-30页
第四章 都市圈规划在日本的发展状况第30-36页
   ·都市圈规划在日本的发展过程第30-32页
     ·都市圈规划在日本的起源第30页
     ·都市圈规划在日本的发展历程第30-31页
     ·日本都市圈规划的一些实践第31-32页
   ·日本都市圈规划的特点第32-33页
     ·法律保障体系层级分明第32页
     ·多轮规划体现良好的衔接性第32页
     ·实施过程以开发项目为主体第32-33页
   ·日本都市圈规划的发展趋势第33-36页
     ·中央全权决策转向地方分权协商第33-34页
     ·扩大增长型转向持续安定型第34页
     ·对前期研究和后期监管的不断深入第34-36页
第五章 我国开展都市圈规划的现状与对策第36-50页
   ·我国都市圈规划的发展状况第36-37页
     ·我国都市圈规划的起步第36页
     ·我国都市圈规划的发展历程第36页
     ·我国都市圈规划的一些实践第36-37页
   ·我国都市圈规划所面临的问题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对都市圈规划的认识存在分歧第37页
     ·制定和实施的法律基础不完善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协调性内容无法真正协调第38页
   ·中法日都市圈规划发展比较第38-44页
     ·关于作用地位第38-40页
     ·关于编制程序第40-41页
     ·关于编制内容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关于实施机制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43-44页
   ·基于国际比较对我国都市圈规划发展的启示第44-50页
     ·确立都市圈规划的法规地位第44-45页
     ·成立跨行政区高位协调机构第45-47页
     ·空间开发型规划向增长管理型规划转变第47页
     ·“自上而下”规制与“自下而上”诉求相结合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48-50页
第六章 昆明都市圈规划的实证分析第50-60页
   ·昆明都市圈发展的基本条件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区位优势第50页
     ·资源优势第50页
     ·涉及国家“十二五”重大项目第50-51页
   ·昆明都市圈城镇体系构建第51-52页
     ·昆明都市圈规划范围确定第51页
     ·昆明市规划编制体系重构第51-52页
   ·昆明都市圈发展方向与内容第52-57页
     ·规划背景第53页
     ·规划方向第53页
     ·地域结构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功能塑造第54-55页
     ·社会问题应对第55页
     ·环境对策第55页
     ·防灾安全第55-57页
     ·基础设施第57页
     ·重点地区规划第57页
   ·昆明都市圈规划保障机制第57-60页
     ·成立云南省级高位协调机构第57-58页
     ·规范编制程序第58-59页
     ·跟进规划后续工作第59-60页
结束语第60-61页
致谢第61-62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62-65页
插图和附表清单第65-66页
附录 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6-67页

论文共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空间关系视角的大学(城)空间融合问题探究--鼓楼南大—南师大地区和仙林大学城空间融合实证比较
下一篇:空间生产视角下风景名胜地区城乡空间发展特征与机制研究--以溧阳天目湖地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