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6页 |
·1,2-二氯乙烷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| 第12-13页 |
·1,2-二氯乙烷的治理方法 | 第13-16页 |
·吸附法 | 第13-14页 |
·吸收法 | 第14页 |
·生物法 | 第14-15页 |
·焚烧法 | 第15页 |
·催化法 | 第15-16页 |
·气相催化加氢反应体系的组成 | 第16-17页 |
·影响催化反应效果的因素 | 第17-24页 |
·载体 | 第17-18页 |
·活性组分 | 第18-19页 |
·金属负载量 | 第19-20页 |
·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| 第20-23页 |
·载体的制备 | 第20-22页 |
·贵金属的负载 | 第22-23页 |
·反应条件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·气体流速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·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24页 |
·研究内容、目标和意义 | 第24-27页 |
·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| 第24-25页 |
·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25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1页 |
第二章 共浸渍法合成Pd-Cu/Al_2O_3催化剂气相催化加氢还原1,2-二氯乙烷 | 第31-45页 |
·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31-32页 |
·试剂和材料 | 第31-32页 |
·仪器 | 第3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32-34页 |
·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·催化剂的表征 | 第33页 |
·1,2-二氯乙烷催化加氢脱氯反应活性测试 | 第33-34页 |
·结果和讨论 | 第34-42页 |
·催化剂的元素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| 第35页 |
·催化剂的X-射线衍射 | 第35-36页 |
·催化剂的透射电镜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CO吸附 | 第38-39页 |
·催化剂的性能测试 | 第39-42页 |
·铜负载量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温度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反应时间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机理探讨 | 第42页 |
·结论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沉淀沉积-还原法合成Pd-Cu/Al_2O_3催化剂气相催化加氢还原1,2-二氯乙烷 | 第45-59页 |
·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45-46页 |
·试剂和材料 | 第45-46页 |
·仪器 | 第4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46-48页 |
·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6-47页 |
·催化剂表征 | 第47页 |
·1,2-二氯乙烷催化加氢脱氯反应活性测试 | 第47-48页 |
·结果和讨论 | 第48-57页 |
·催化剂的元素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| 第49页 |
·催化剂的X-射线衍射 | 第49-50页 |
·催化剂的透射电镜分析 | 第50-52页 |
·CO吸附 | 第52-53页 |
·催化剂的性能测试 | 第53-56页 |
·铜负载量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·温度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反应时间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机理探讨 | 第56-57页 |
·结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59页 |
第四章 研究展望 | 第59-60页 |
附录1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和获奖情况 | 第60-61页 |
发表的文章 | 第60页 |
申请的专利 | 第60-61页 |
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首页 | 第61-62页 |
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受理通知书 | 第62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