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·工程质量管理模式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·工程质量控制措施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卓越绩效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基本框架 | 第16-1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卓越管理模式的基础理论分析 | 第19-25页 |
·卓越绩效理论的内涵 | 第19-21页 |
·卓越绩效理论的构成 | 第19-20页 |
·卓越绩效理论的核心价值观 | 第20页 |
·卓越绩效理论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·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特性分析 | 第21-24页 |
·质量管理的内涵及其发展 | 第21-22页 |
·建设项目的质量特性 | 第22-24页 |
·建设项目业主方的质量管理特性 | 第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卓越管理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| 第25-32页 |
·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| 第25-28页 |
·现阶段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模式评析 | 第25页 |
·现阶段质量管理模式的不足 | 第25-27页 |
·质量管理模式不足的原因 | 第27-28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| 第28-30页 |
·技术上的可行性 | 第28页 |
·经济上的可行性 | 第28-29页 |
·实施上的可行性 | 第29-30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| 第30-31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是高速公路准收益性的需要 | 第30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是项目目标管理的需要 | 第30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是项目价值创造的需要 | 第30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是项目动态管理的需要 | 第30-31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是项目质量绩效评价的需要 | 第3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卓越管理模式的构建 | 第32-43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 | 第32-34页 |
·业主的远见卓识 | 第32页 |
·以用户为中心追求卓越 | 第32页 |
·尊重内部员工和合作伙伴 | 第32-33页 |
·关注未来 | 第33页 |
·促进标准与创新共存 | 第33页 |
·基于事实的管理 | 第33页 |
·社会责任 | 第33-34页 |
·系统的视野 | 第34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的目标过程 | 第34-36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的目标定位 | 第35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的过程管理 | 第35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的效果评价 | 第35-36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 | 第36-42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的三角金字塔模式 | 第36-37页 |
·领导层的职责 | 第37-38页 |
·管理层的职责 | 第38-41页 |
·操作层的职责 | 第41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质量卓越管理模式的绩效评价 | 第43-55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模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3-44页 |
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43页 |
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| 第43-44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模式的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| 第44-47页 |
·领导性指标 | 第44-45页 |
·管理性指标 | 第45-46页 |
·操作性指标 | 第46-47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模式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47-54页 |
·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| 第47-50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模式的绩效评价模型 | 第50-53页 |
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六章 安徽省 HQ 高速公路案例分析 | 第55-63页 |
·项目概况 | 第55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模式在 HQ 高速公路中的实施过程 | 第55-59页 |
·领导层 | 第55-57页 |
·管理层 | 第57-58页 |
·操作层 | 第58-59页 |
·质量卓越管理模式的绩效评价 | 第59-61页 |
·数据收集及处理 | 第59页 |
·模型计算 | 第59-60页 |
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60-61页 |
·结果分析及建议 | 第61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63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63-64页 |
·研究不足及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69-70页 |
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| 第70-71页 |
附录 C 调查问卷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