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油料作物论文--大豆论文

大豆抗烟粉虱的鉴定与遗传研究

摘要第1-10页
ABSTRACT第10-13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3-37页
   ·概况第13页
   ·烟粉虱的发生及其危害第13-20页
     ·烟粉虱的特性第13-14页
     ·烟粉虱的危害第14-15页
     ·烟粉虱的发生第15-17页
     ·烟粉虱的防治第17-20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20页
   ·大豆抗虫性鉴定研究进展第20-26页
     ·叶部害虫抗性鉴定第21-24页
     ·籽粒害虫抗性鉴定第24-25页
     ·茎秆害虫抗性鉴定第25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25-26页
   ·大豆抗虫性遗传研究进展第26-32页
     ·植物遗传分析方法的发展第26-30页
     ·抗食叶性害虫遗传第30-31页
     ·抗蚜虫遗传第31页
     ·抗食心虫遗传第31-32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32页
   ·大豆抗虫基因定位研究进展第32-35页
     ·分子标记和遗传图谱构建第32-33页
     ·QTL定位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大豆抗虫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定位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35页
   ·大豆抗虫机制研究进展第35-36页
   ·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6-37页
第二章 大豆对烟粉虱的抗性鉴定方法及抗源筛选研究第37-47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·材料第37页
     ·确定调查对象第37页
     ·鉴定过程第37-38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38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8-45页
     ·不同抗性评价指标的比较第38页
     ·大豆品种感染烟粉虱的差异及抗源筛选第38-40页
     ·大豆抗性的稳定性与标准品种的遴选第40-41页
     ·抗烟粉虱评价标准的确定第41-42页
     ·不同叶位的叶片烟粉虱数量的比较与调查叶位的确定第42-45页
   ·讨论第45页
     ·确定鉴定对象是抗性鉴定的前提第45页
     ·适宜的鉴定指标和抗性评价标准是抗性鉴定的基础第45页
     ·适当的鉴定部位是简化操作并使鉴定结果准确有效的保障第45页
   ·结论第45-47页
第三章 大豆抗烟粉虱的遗传研究第47-71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47-49页
     ·试验材料与群体构建第47-48页
     ·方法第48-49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49-68页
     ·JRB1F_2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分析第49-51页
     ·JRB2F_2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分析第51-54页
     ·LRB1F_2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分析第54-57页
     ·LRB2F_2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分析第57-60页
     ·LRB3F_2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分析第60-63页
     ·JRB2F_(2:3)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 ·LRB2F_(2:3)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分析第65-68页
   ·讨论第68-70页
     ·同一地点、同一世代、不同组合的抗烟粉虱遗传第69页
     ·同一地点、同一组合、不同世代的抗烟粉虱遗传第69-70页
     ·同一组合、同一世代、不同地点的抗烟粉虱遗传第70页
   ·结论第70-71页
第四章 大豆抗烟粉虱的QTL定位第71-76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71-72页
     ·材料与群体构建第71页
     ·方法第71-72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72-75页
     ·连锁图谱的构建第72-73页
     ·抗烟粉虱的数据分析及QTL定位第73-75页
   ·讨论第75-76页
第五章 大豆抗烟粉虱与主要性状的关系及抗性机制分析第76-86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76-77页
     ·供试材料第76页
     ·试验方法第76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77-84页
     ·烟粉虱抗性与大豆茸毛性状的关系第77-80页
     ·烟粉虱抗性与大豆籽粒品质的关系第80-81页
     ·烟粉虱抗性与大豆结荚习性的关系第81-82页
     ·烟粉虱抗性与大豆籽粒性状的关系第82-83页
     ·烟粉虱抗性与大豆株型性状的关系第83页
     ·烟粉虱抗性与大豆产量性状的关系第83页
     ·烟粉虱抗性与大豆荚部性状的关系第83-84页
   ·讨论第84-85页
     ·茸毛性状是决定大豆对烟粉虱抗性的重要因素第84页
     ·水溶性蛋白对大豆抗烟粉虱具有重要影响第84页
     ·结荚习性对烟粉虱也有影响第84页
     ·综合利用有利株型抗烟粉虱第84-85页
     ·协调好产量与烟粉虱抗性的关系第85页
   ·结论第85-86页
第六章 讨论及全文结论第86-89页
   ·讨论第86-87页
     ·大豆对烟粉虱抗性的动态鉴定体系第86页
     ·大豆对烟粉虱的抗性是一种复杂性状,遗传背景较为复杂第86页
     ·大豆抗烟粉虱的分子机理第86-87页
     ·大豆对烟粉虱抗性的多样性第87页
   ·全文结论第87-89页
     ·建立了大豆抗烟粉虱的动态鉴定体系第87页
     ·大豆对烟粉虱的抗性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第87-88页
     ·抗烟粉虱的QTL定位第88页
     ·大豆对烟粉虱具有多种抗性机制第88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97页
致谢第97-99页
在读期间撰写文章第99页

论文共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棉花果胶裂解酶基因(GhPEL)的功能研究及农杆菌介导棉花胚性愈伤组织转化体系的建立
下一篇:金耳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、结构鉴定、分子修饰和生物活性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