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1页 |
| ·孤独感含义的界定 | 第11-13页 |
| ·主要心理学派对孤独感的理论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·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观点 | 第13页 |
| ·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| 第13-14页 |
| ·认知及行为主义的观点 | 第14页 |
| ·孤独感的测量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外开发的测量孤独感的工具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开发的测量孤独感的工具 | 第15页 |
| ·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5-18页 |
| ·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| 第15-17页 |
| ·人际容纳(容纳他人、被人容纳)与孤独感 | 第17-18页 |
| ·人际容纳与社会支持关系 | 第18页 |
| ·罪犯孤独感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| ·已有研究不足与本研究意义 | 第19-21页 |
| ·已有研究不足 | 第19-20页 |
| ·本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| 第3章 研究架构 | 第21-22页 |
| ·选题原因 | 第21页 |
| ·问题提出 | 第21-22页 |
| 第4章 实证研究 | 第22-4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2-25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22页 |
| ·研究工具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程序 | 第23-25页 |
| ·研究一 少年犯的孤独感情况 | 第25-31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25页 |
| ·研究假设 | 第25页 |
| ·研究结果 | 第25-31页 |
| ·研究二 少年犯的社会支持和人际容纳情况 | 第31-35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31页 |
| ·研究假设 | 第31页 |
| ·研究结果 | 第31-35页 |
| ·研究三 回归分析 | 第35-37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35页 |
| ·研究假设 | 第35页 |
| ·研究结果 | 第35-37页 |
| ·研究四 路径分析 | 第37-4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37页 |
| ·研究假设 | 第37-38页 |
| ·研究结果 | 第38-40页 |
| 第5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6页 |
| ·少年犯孤独感的总体状况 | 第40页 |
| ·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少年犯孤独感 | 第40-43页 |
| ·户口与少年犯孤独感 | 第40-41页 |
| ·是否独生子女与孤独感 | 第41页 |
| ·父母情形与少年犯孤独感 | 第41-42页 |
| ·其他人口学变量与孤独感 | 第42-43页 |
| ·社会支持与少年犯孤独感 | 第43-44页 |
| ·社会支持与孤独感 | 第43-44页 |
| ·被人容纳、容纳他人与孤独感、以及社会支持对两者的中介作用 | 第44-45页 |
| ·被人容纳与孤独感 | 第44页 |
| ·容纳他人与孤独感 | 第44页 |
| ·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| 第44-45页 |
| ·本研究不足与创新之处 | 第45-46页 |
| ·研究不足 | 第45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45-46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4页 |
| 附录 | 第54-58页 |
| 后记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