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第一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基本问题分析 | 第8-14页 |
一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“非法” | 第8-9页 |
1、刑法中“非法”的涵义 | 第8-9页 |
2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“非法”的涵义 | 第9页 |
二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“吸收”样式 | 第9-11页 |
1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中的“非法吸收” | 第9-10页 |
2、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中的“变相吸收” | 第10-11页 |
三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“公众” | 第11-14页 |
1、刑法中“公众”的范围 | 第11-12页 |
2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“公众”的界定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金融机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| 第14-19页 |
一、金融机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可能性 | 第14-15页 |
二、金融机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| 第15-19页 |
1、具有吸收公众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| 第15-17页 |
2、其他金融机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| 第17-19页 |
第三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特别形态 | 第19-27页 |
一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停止形态 | 第19-22页 |
1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完成形态 | 第19-21页 |
2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未完成形态 | 第21-22页 |
二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共同犯罪形态 | 第22-24页 |
1、因贷款而被迫帮助非法吸收存款不构成帮助犯 | 第22-24页 |
2、为牟利而帮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构成共同正犯 | 第24页 |
三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罪数形态 | 第24-27页 |
1、既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,又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的罪数 | 第24-25页 |
2、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,又擅自发行股票、公司、企业债券的罪数 | 第25-26页 |
3、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,又洗钱的罪数 | 第26-27页 |
第四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 | 第27-41页 |
一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款 | 第27-31页 |
1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的冲突 | 第27-28页 |
2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民间借贷的区分 | 第28-31页 |
二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私募行为 | 第31-35页 |
1、私募行为的特征与种类 | 第31-32页 |
2、契约型私募行为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区分 | 第32-35页 |
三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“保底”的委托理财 | 第35-37页 |
1、私募行为与委托理财的区别 | 第35-36页 |
2、保底委托理财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分 | 第36-37页 |
四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其他金融犯罪 | 第37-41页 |
1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非法集资 | 第37-38页 |
2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 | 第38-41页 |
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后记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