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| 第9-10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二、概念界定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| 第10-13页 |
一、文献回顾 | 第10-12页 |
二、理论框架 | 第12-13页 |
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一、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状况考察 | 第15-21页 |
第一节 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简要回顾 | 第15-16页 |
一、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:信念支持型政治参与 | 第15页 |
二、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:利益驱动型政治参与 | 第15-16页 |
三、20世纪90年代以来:理性思考型政治参与 | 第16页 |
第二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特点 | 第16-18页 |
一、面临形势的复杂化 | 第16-17页 |
二、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8-21页 |
一、部分大学生缺乏政治兴趣,政治情感冷漠 | 第18页 |
二、政治认知比较肤浅,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 | 第18-19页 |
三、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行为存在偏差 | 第19-20页 |
四、无序的政治参与时有发生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不足的成因分析 | 第21-31页 |
第一节 经济原因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体制原因 | 第22-24页 |
第三节 文化原因 | 第24-26页 |
一、传统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| 第24页 |
二、西方各种社会、政治思潮的侵扰 | 第24-25页 |
三、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的挑战 | 第25-26页 |
第四节 社会原因 | 第26-28页 |
一、社会对政治关注弱化 | 第26页 |
二、社会物质条件缺失 | 第26-28页 |
第五节 个人原因 | 第28-31页 |
一、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状态 | 第28-29页 |
二、大学生价值取向个体本位化和功利化 | 第29页 |
三、大学生不稳定的政治心态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提升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| 第31-47页 |
第一节 强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导向功能 | 第31-37页 |
一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,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| 第31-33页 |
二、发挥党团组织作用,培养大学生政治责任感 | 第33-35页 |
三、重视大众传播媒体,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 | 第35-36页 |
四、构建和谐社会环境,为大学生创造良好政治氛围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强化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 | 第37-42页 |
一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| 第37-39页 |
二、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调适,引导其形成理性的政治参与意识 | 第39页 |
三、开展大学生民主管理的实践教育活动 | 第39-42页 |
四、利用网络平台,调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| 第42页 |
第三节 建立健全大学生政治参与长效机制 | 第42-47页 |
一、完善和拓宽政治参与渠道,使其规范化、制度化 | 第42-44页 |
二、疏通政治情感宣泄渠道,避免政治偏激行为 | 第44-47页 |
第四章 结语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