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绪论 | 第9-23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概念界定 | 第10-13页 |
第三节 主要文献回顾 | 第13-19页 |
第四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第五节 研究的意义 | 第21-23页 |
第一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—以福州高校为例 | 第23-41页 |
第一节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| 第23-26页 |
第二节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群体差异 | 第26-34页 |
第三节 社会支持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关系 | 第34-38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38-41页 |
第二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原因透视 | 第41-57页 |
第一节 个体层面 | 第41-44页 |
第二节 社会层面 | 第44-49页 |
第三节 家庭层面 | 第49-52页 |
第四节 学校层面 | 第52-57页 |
第三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培育 | 第57-73页 |
第一节 发挥自我教育的优势,深化幸福感的认知体验 | 第57-61页 |
第二节 发挥社会整合的优势,创设幸福感的社会支持 | 第61-65页 |
第三节 发挥家庭后方的优势,提供幸福感的家庭保障 | 第65-67页 |
第四节 发挥学校引导的优势,强化幸福感的学校功能 | 第67-70页 |
第五节 发挥积极心理的优势,推动幸福感的有力提升 | 第70-73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73-75页 |
附录1 | 第75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83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