颅脑损伤康复监测中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18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颅脑损伤及意识与认知障碍评价 | 第11页 |
| ·脑损伤康复过程中的实时监测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| ·脑功能评价与颅脑损伤检测 | 第12-14页 |
| ·脑损伤康复监测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·脑电信号及其在脑损伤康复监测中的初步应用 | 第15-16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8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6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8页 |
| 2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及其特征参数 | 第18-32页 |
| ·非线性系统与非线性动力学 | 第18-19页 |
| ·非线性系统及其性质 | 第18页 |
| ·非线性动力学的内容、方法与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·非线性动力学的发展简史 | 第19页 |
| ·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特征识别 | 第19-24页 |
| ·混沌及其本质 | 第19-20页 |
| ·奇异吸引子 | 第20-21页 |
| ·相空间重构 | 第21-23页 |
| ·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数值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特征参数 | 第24-31页 |
| ·相关维值 | 第24-28页 |
| ·复杂性测度 | 第28-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3 实验设计与数据的采集 | 第32-40页 |
| ·引言 | 第32页 |
| ·实验系统设计 | 第32-33页 |
| ·实验方案设计 | 第33-36页 |
| ·试验实验方案设计 | 第33-34页 |
| ·验证实验方案设计 | 第34-36页 |
| ·实验环境与数据采集 | 第36-39页 |
| ·实验环境要求 | 第36-37页 |
| ·受试者要求 | 第37-38页 |
| ·实验数据数据采集 | 第38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4 脑电数据预处理与同步分离 | 第40-77页 |
| ·引言 | 第40-41页 |
| ·噪声对非线性时间序列特征参数的影响 | 第41-50页 |
| ·数值模拟参数的选择 | 第41-43页 |
| ·噪声对相关维值的影响 | 第43-46页 |
| ·噪声对复杂度参数的影响 | 第46-50页 |
| ·脑电信号的时-频分析 | 第50-58页 |
| ·功率谱分析 | 第50-55页 |
| ·小波变换 | 第55-56页 |
| ·小波包分析 | 第56-58页 |
| ·脑电信号的预处理 | 第58-69页 |
| ·原始脑电信号的初选 | 第58-59页 |
| ·脑电信号的分段 | 第59页 |
| ·工频干扰滤波 | 第59-62页 |
| ·脑电信号伪迹的祛除 | 第62-69页 |
| ·思维脑电的同步分离 | 第69-76页 |
| ·脑电信号的阵发性特征 | 第69-70页 |
| ·阵发性40Hz 脑电的一致性检测 | 第70-71页 |
| ·检测信号的分离方法 | 第71-75页 |
| ·同步分离方法的实现 | 第75-7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| 5 脑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 | 第77-90页 |
| ·引言 | 第77页 |
| ·脑电信号的非线性特性 | 第77-79页 |
| ·散点图法 | 第77-78页 |
| ·功率谱图法 | 第78-79页 |
| ·相关维值的估计 | 第79-88页 |
| ·脑电时间序列重构参数的选择 | 第79-85页 |
| ·相关维值计算参数的选择 | 第85-88页 |
| ·复杂度的计算 | 第88-8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9-90页 |
| 6 临床实验数据分析 | 第90-116页 |
| ·引言 | 第90页 |
| ·试验样本组数据分析 | 第90-96页 |
| ·正常人样本组数据分析 | 第96-102页 |
| ·病人样本组数据分析 | 第102-105页 |
| ·不同样本组之间的结果对比 | 第105-109页 |
| ·颅脑损伤康复过程中的参数对比 | 第109-11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| 7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| 第116-120页 |
| ·论文工作的总结 | 第116-118页 |
| ·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| 致谢 | 第120-12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1-129页 |
| 附录 | 第129-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