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及发展策略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4页 |
·题记 | 第10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中国儿童电影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2页 |
·本文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论文创新处 | 第13-14页 |
2 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简史 | 第14-28页 |
·引言 | 第14页 |
·中国儿童电影萌芽时期(1922~1949) | 第14-17页 |
·历程简介 | 第14-15页 |
·生产状况 | 第15-16页 |
·创作特点 | 第16-17页 |
·中国儿童电影发展时期(1950~1978) | 第17-19页 |
·历程简介 | 第17页 |
·生产状况 | 第17-18页 |
·创作特点 | 第18-19页 |
·中国儿童电影繁荣时期(1979~1989) | 第19-22页 |
·历程简介 | 第19-20页 |
·生产状况 | 第20-21页 |
·创作特点 | 第21-22页 |
·中国儿童电影低迷时期(1990~1999) | 第22-25页 |
·历程简介 | 第22-23页 |
·生产状况 | 第23-24页 |
·创作特点 | 第24-25页 |
·中国儿童电影新的探索时期(2000~2008) | 第25-27页 |
·历程简介 | 第25页 |
·生产状况 | 第25-26页 |
·创作特点 | 第26-2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3 中外儿童电影现状比较 | 第28-40页 |
·引言 | 第28页 |
·中外儿童电影儿童角色比较 | 第28-31页 |
·中国儿童电影儿童角色成人化 | 第28-29页 |
·国外儿童电影儿童角色本色化 | 第29-30页 |
·对经典儿童角色的重视 | 第30-31页 |
·中外儿童电影内容主题比较 | 第31-33页 |
·内容主题高度不同——本土意识与全球意识 | 第31页 |
·内容主题深度不同——训导与启迪 | 第31-32页 |
·内容主题宽度不同——闭塞与宽泛 | 第32-33页 |
·中外儿童电影类型比较 | 第33-34页 |
·中国儿童电影类型注重儿童培育需要 | 第33-34页 |
·国外儿童电影类型注重儿童审美需求 | 第34页 |
·中外儿童电影功能比较 | 第34-36页 |
·中国儿童电影主要功能是宣传教育 | 第35页 |
·国外儿童电影主要功能是娱乐游戏 | 第35-36页 |
·中外儿童电影市场意识比较 | 第36-39页 |
·中外儿童电影营销理念不同——政府扶持与自主营销 | 第36-37页 |
·中外儿童电影投资力度不同——捉襟见肘与巨额投资 | 第37-38页 |
·中外儿童电影品牌意识不同——漠视无为与精心打造 | 第38-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4 中国儿童电影的问题所在 | 第40-63页 |
·引言 | 第40页 |
·儿童电影界定不清 | 第40-44页 |
·儿童电影概念形同虚设 | 第40-41页 |
·儿童电影界定不清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·成长电影与儿童电影的关系 | 第43-44页 |
·儿童电影内容空洞浅薄 | 第44-55页 |
·儿童电影内容的标准重形式轻内容 | 第44-46页 |
·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者素养单薄 | 第46-55页 |
·儿童电影类型单调贫乏 | 第55-59页 |
·儿童电影类型贫乏 | 第55-56页 |
·儿童电影类型的“温室效应” | 第56-57页 |
·儿童电影类型与受众对象需求脱节 | 第57-59页 |
·儿童电影市场恶性循环 | 第59-62页 |
·投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| 第59-60页 |
·衍生产品意识淡漠 | 第60-61页 |
·影片宣传毫无作为 | 第61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5 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策略 | 第63-88页 |
·引言 | 第63页 |
·明确儿童电影的服务对象及评定标准 | 第63-67页 |
·儿童电影形成原因 | 第63-64页 |
·儿童电影受众对象以儿童为主体,兼顾成人 | 第64-66页 |
·儿童电影的评定标准 | 第66-67页 |
·拓展儿童电影的表现题材及类型 | 第67-72页 |
·丰富儿童电影题材类型的意义 | 第67页 |
·拓宽儿童电影取材范围的途径 | 第67-68页 |
·丰富儿童电影题材需把握其人文底线 | 第68-69页 |
·正确认识儿童电影的游戏性 | 第69-70页 |
·丰富儿童电影的表现类型需注重儿童的审美特征 | 第70-72页 |
·提高儿童电影的科技含量 | 第72-75页 |
·提升儿童电影科技含量,增强儿童电影表现力 | 第72-73页 |
·开发新型电影放映形式,增加儿童电影趣味性 | 第73页 |
·运用数字技术,降低儿童电影制作成本 | 第73-75页 |
·将儿童电影引入学校课堂 | 第75-77页 |
·在中小学进行影视艺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| 第75-76页 |
·在高等院校设置儿童电影专业的必要性 | 第76-77页 |
·重视儿童电影批评队伍的建设 | 第77-80页 |
·儿童电影批评的重要性 | 第77-78页 |
·如何建立儿童电影影评队伍 | 第78-79页 |
·儿童电影批评家的素质要求 | 第79-80页 |
·建立建全电影分级制度 | 第80-82页 |
·建立电影分级制度的必要性 | 第80-82页 |
·电影审查制度与电影分级制度各担其责 | 第82页 |
·实现儿童电影商业化运作 | 第82-87页 |
·实现儿童电影市场商业化的途径 | 第82-84页 |
·扩大儿童电影放映途径 | 第84-85页 |
·加大儿童电影的制作力度 | 第85-8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6 结论 | 第88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3页 |
附录 | 第93-113页 |
A. 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年表(1922~2006) | 第93-113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13页 |
C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