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1. 文献综述 | 第9-25页 |
·玉米基因组研究进展 | 第9-13页 |
·玉米结构基因组研究进展 | 第9-12页 |
·玉米遗传图谱 | 第10页 |
·玉米物理图谱 | 第10-11页 |
·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的整合 | 第11-12页 |
·玉米基因组测序 | 第12页 |
·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·玉米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| 第13-19页 |
·玉米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·玉米抗病基因定位 | 第16-17页 |
·玉米抗病基因的克隆 | 第17-19页 |
·已克隆的玉米抗病基因 | 第17页 |
·抗病基因克隆技术 | 第17-19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3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植物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的症状 | 第19-20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 | 第20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毒的研究进展 | 第20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抗源筛选 | 第21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抗病基因定位 | 第21-23页 |
·本试验的目的和内容 | 第23-24页 |
·本试验的目的 | 第23-24页 |
·本试验的内容 | 第24页 |
·本试验的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2. 玉米矮花叶病抗病基因RSCMV1 和RSCMV1 分子标记开发及定位 | 第25-43页 |
·前言 | 第25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25-31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5页 |
·种植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接种方法 | 第26页 |
·调查时期及调查指标 | 第26页 |
·植物DNA 的提取和检测 | 第26-27页 |
·改良SDS 法 | 第26-27页 |
·改良碱裂解煮沸法 | 第27页 |
·PCR 反应 | 第27-28页 |
·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28-29页 |
·电泳的准备 | 第28-29页 |
·电泳 | 第29页 |
·扩增产物的银染显色 | 第29页 |
·实验结果记录 | 第29页 |
·引物的开发 | 第29-31页 |
·BAC-SSR 引物的开发 | 第29-30页 |
·ILP 引物的开发 | 第30-31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1-43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抗病基因RSCMV1 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定位 | 第31-36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抗病基因RSCMV1 分子标记开发 | 第31-32页 |
·BAC-SSR 引物的开发 | 第31-32页 |
·ILP 引物的开发 | 第32页 |
·抗病基因RSCMV1 的定位 | 第32-36页 |
·BC4F3、BC4F4 群体中交换单株的检测及其后代表型鉴定 | 第32-34页 |
·抗病基因RSCMV1 定位 | 第34-36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抗病基因RSCMV2 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定位 | 第36-43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抗病基因RSCMV2 分子标记开发 | 第36-37页 |
·抗病基因RSCMV2 的定位 | 第37-43页 |
·BC4F3、BC4F4 群体中交换单株的检测及其后代表型鉴定 | 第37-39页 |
·利用F2 代群体对抗病基因RSCMV2 定位 | 第39-40页 |
·利用大群体近等基因系对抗病基因RSCMV2 定位 | 第40-43页 |
3. 结论与讨论 | 第43-49页 |
·结论 | 第43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抗病基因RSCMV1 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定位 | 第43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抗病基因RSCMV2 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定位 | 第43页 |
·讨论 | 第43-49页 |
·关于抗病基因定位过程中几个问题探讨 | 第43-47页 |
·定位群体的类型 | 第43-44页 |
·玉米矮花叶病抗病基因定位时的表型鉴定 | 第44-45页 |
·在定位过程中的标记开发 | 第45-46页 |
·在利用大群体定位时DNA 的提前 | 第46-47页 |
·关于抗病基因RSCMV1 定位过程存在的问题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7页 |
Abstract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