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10页 |
·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3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·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2 重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5-21页 |
·重要概念 | 第15-18页 |
·公共服务 | 第15-17页 |
·社会工作人才 | 第17页 |
·供给机制 | 第17-18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18-21页 |
·人才资本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公共服务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| 第20-21页 |
3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| 第21-31页 |
·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宏观需要分析 | 第21-24页 |
·“服务社会,和谐发展战略”的需要 | 第21-22页 |
·“以民为本,扶助弱势群体”的需要 | 第22-23页 |
·“服务民众,推进城市化”的需要 | 第23页 |
·“追求公共利益”的需要 | 第23-24页 |
·“强化政府责任”的需要 | 第24页 |
·我国社会工作人才供需矛盾 | 第24-27页 |
·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处于初步阶段 | 第24-25页 |
·社会工作人才数量有限与需求量大的矛盾 | 第25-26页 |
·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偏低与社会需求较高的矛盾 | 第26页 |
·社会工作人才短期行为与社会需求长期要求的矛盾 | 第26-27页 |
·我国社会工作人才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1页 |
·社会对“社工”认知程度低 | 第27页 |
·供给机制大多受制于行政管理体制 | 第27-28页 |
·供给保障机制不力 | 第28页 |
·缺乏相应的保障激励机制 | 第28-29页 |
·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 | 第29页 |
·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偏低 | 第29-31页 |
4 西方发达国家和香港社会工作人才管理经验借鉴 | 第31-37页 |
·经验总结 | 第31-34页 |
·比较健全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| 第31-33页 |
·比较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 | 第33页 |
·推行岗位设置制度 | 第33-34页 |
·引入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| 第34页 |
·启示 | 第34-37页 |
·建设职业资格认证制度,发挥关键和核心作用 | 第34-35页 |
·加强在职教育培训制度,提高综合素质 | 第35页 |
·完善岗位设置制度,加强动态调控管理 | 第35页 |
·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,向民间组织授权 | 第35-37页 |
5 公共服务理念下完善我国社会工作人才供给机制的对策 | 第37-54页 |
·树立公共服务理念的必要性 | 第37-39页 |
·有利于为制定社会工作人才供给规划提供指导 | 第37页 |
·有利于协调政府、社会工作人才培育机构和民间组织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·有利于监督检查社会工作人才权益保障的贯彻落实 | 第38页 |
·有利于坚持以民为本,更好地构建社会工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| 第38-39页 |
·构建社会工作人才供给的“三位一体”资源网络机制 | 第39-46页 |
·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民政系统资源机制 | 第39-40页 |
·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高校资源机制 | 第40-41页 |
·构建社会工作人才民间组织资源机制 | 第41-43页 |
·整合社会工作人才供给的“三位一体”资源网络 | 第43-46页 |
·健全我国社会工作人才“五位一体”的科学管理机制 | 第46-54页 |
·社会工作人才供给机制的“五位一体” | 第46-47页 |
·建立高效务实的培养机制 | 第47-48页 |
·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| 第48-49页 |
·建立规范完善的使用机制 | 第49-51页 |
·建立全面健全的保障机制 | 第51-52页 |
·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估机制 | 第52-54页 |
结束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