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内科学论文--传染病论文--病毒性肝炎论文

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

中英文缩语表第7-8页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引言第13-14页
一.资料与方法第14-17页
    1.病例来源第14页
    2.病例选择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西医诊断标准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中医诊断标准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3 .纳入标准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4 排除标准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5 终止标准第15页
    3.研究方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样本量估算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分组与用药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3.3 观察指标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疗效指标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疗效评定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3.4 统计方法第16-17页
二.结果与分析第17-29页
    1.基线水平比较第17-18页
    2.观察指标分析第1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肝功能指标的比较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凝血酶原时间比较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 HBV-DNA水平比较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5 细胞免疫的比较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6 肝纤维化指标比较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7 APRI评分变化比较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8 FIB-4评分变化的比较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9 FibroScan的比较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0 肝硬化B超积分的比较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1 肝硬化CT分级的比较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2 肝纤维化、肝癌风险基因型(TNF-α基因型)的比较第28-29页
三、讨论第29-40页
    1.西医对乙肝后肝硬化的认识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乙肝后肝硬化的形成机制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肝星状细胞的激活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细胞外基质的生成与降解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乙肝后肝硬化与免疫的关系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 乙肝后肝硬化的西医治疗第32页
    2.中医对乙肝后肝硬化的认识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乙肝后肝硬化的病因病机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.肝病实脾的理论依据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消胀方的组方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3.临床疗效分析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肝功能指标的分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凝血酶原时间的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 HBV-DNA水平的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5 细胞免疫功能的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6 肝纤维化指标的分析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7 肝硬化诊断模型(APRI和 FIB-4)的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8 FibroScan的分析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9 肝硬化B超积分与CT分级的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0 肝纤维化、肝癌风险基因型(TNF-α基因型)分析第39-40页
四.结论第40-41页
致谢第41-42页
参考文献第42-47页
附件第47-59页
    附件 1.知情同意书第47-51页
    附件 2.第51页
    附件 3.第51-52页
    附件 4.第52-53页
    附件 5.研究综述: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应用概述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参考文献第57-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北方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耐盐碱性鉴定与评价体系构建
下一篇:基于BPR的钢铁企业ERP实施研究--以太钢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