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3-17页 |
·城市化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 | 第13-15页 |
·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热环境效应 | 第15-17页 |
·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| 第17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8-21页 |
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1-24页 |
·理论支撑 | 第21页 |
·方法支撑 | 第21-23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24-29页 |
·市域概况 | 第24-26页 |
·中心城区概况 | 第26-29页 |
第二章 研究综述 | 第29-46页 |
·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| 第29-34页 |
·国外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现状 | 第29-30页 |
·国内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现状 | 第30-31页 |
·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| 第33-34页 |
·城市热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| 第34-44页 |
·城市热环境效应研究方法 | 第36-40页 |
·城市热环境效应研究内容 | 第40-42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42-44页 |
·兰州市景观格局与热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| 第44-46页 |
·有关兰州市景观格局的研究 | 第44页 |
·有关兰州市热环境效应的研究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兰州中心城区用地扩展及其热岛响应的遥感分析 | 第46-58页 |
·引言 | 第46页 |
·数据和方法 | 第46-52页 |
·数据 | 第46页 |
·图像预处理 | 第46-47页 |
·城市用地信息提取 | 第47-49页 |
·城市空间形态定量测度 | 第49-50页 |
·地表温度反演 | 第50-52页 |
·城市用地扩展的热环境响应 | 第52-56页 |
·城市用地扩展状况 | 第52-54页 |
·热场时空变化 | 第54-55页 |
·建设用地扩展的热岛响应 | 第55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四章 兰州市热环境与下垫面空间关系分析 | 第58-72页 |
·引言 | 第58-59页 |
·数据与方法 | 第59-65页 |
·数据及预处理 | 第59页 |
·混合像元光谱分解 | 第59-65页 |
·景观格局指数 | 第65页 |
·不透水面与植被盖度时空格局 | 第65-68页 |
·ISA和VC的空间分异特征 | 第65-66页 |
·ISA和VC的相关性分析 | 第66-67页 |
·建成区绿色景观格局评价 | 第67-68页 |
·城市热环境、植被覆盖与不透水面的空间分布结构 | 第68-70页 |
·空间自相关分析 | 第68-69页 |
·空间依赖性检验 | 第69-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五章 兰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及格局的热环境效应 | 第72-81页 |
·引言 | 第72页 |
·数据与研究方法 | 第72-75页 |
·数据与预处理 | 第72-73页 |
·植被指数的计算 | 第73页 |
·热场剖面曲线分形 | 第73-74页 |
·景观指数的计算 | 第74-75页 |
·土地利用类型及格局的热环境效应 | 第75-79页 |
·LST与NDVI的空间分异分析 | 第75-76页 |
·土地利用与地表温度的定量关系分析 | 第76-77页 |
·土地利用格局对LST和NDVI的影响 | 第77-7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六章 兰州市景观格局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| 第81-91页 |
·引言 | 第81页 |
·研究区、数据与方法 | 第81-83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81-82页 |
·土地利用景观分类体系 | 第82页 |
·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82页 |
·景观指标选取与计算 | 第82-83页 |
·景观格局空间尺度效应 | 第83-90页 |
·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及适宜研究粒度选取 | 第83-85页 |
·适宜研究粒度的选取 | 第85-87页 |
·景观格局分析 | 第87-89页 |
·区域景观格局分异 | 第89-90页 |
·多样性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| 第9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第七章 兰州城市小区下垫面结构热环境效应分析 | 第91-99页 |
·引言 | 第91页 |
·数据与方法 | 第91-93页 |
·下垫面信息获取 | 第91-92页 |
·绿地布局空间结构评价 | 第92-93页 |
·小区下垫而结构热环境效应 | 第93-97页 |
·下垫面类型与地表温度的关系 | 第93-95页 |
·绿地结构与地表温度的关系 | 第95-96页 |
·不同功能类型小区热场差异 | 第96-9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7-99页 |
第八章 兰州市热环境人文驱动因素分析 | 第99-111页 |
·引言 | 第99页 |
·数据与研究方法 | 第99-103页 |
·数据及处理 | 第99页 |
·城市热环境影响因子的选取与计算 | 第99-103页 |
·空间主成分分析(SPCA) | 第103页 |
·热环境人文驱动因素分析与模拟 | 第103-109页 |
·热环境格局影响因子的空间主成分分析 | 第103-107页 |
·人类活动对热环境影响的模拟 | 第107-108页 |
·地表瞬时温度与模拟热环境的比较 | 第108-10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1-114页 |
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11-112页 |
·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12-113页 |
·不足与展望 | 第113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2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26-127页 |
承担和参加的主要科研课题 | 第127-128页 |
后记 | 第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