闽台制造业竞合研究--以机械、石化与电子产业为例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6页 |
·研究背景与目的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方法、研究路径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路径 | 第14-15页 |
·论文特色与创新 | 第15页 |
·论文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| 第16-31页 |
·竞合理论 | 第16-22页 |
·竞合理论的涵义 | 第16-17页 |
·竞合理论的东方文化渊源 | 第17-19页 |
·竞合关系产生的原因 | 第19-20页 |
·竞合战略成功实施的要素与文化条件 | 第20-21页 |
·竞合关系的分析工具——价值网络 | 第21-22页 |
·竞争优势理论 | 第22-26页 |
·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22-24页 |
·竞争优势理论的演化发展 | 第24-26页 |
·两岸产业竞合文献综述 | 第26-31页 |
·产业竞合相关文献 | 第26-28页 |
·两岸及闽台产业竞合研究相关文献 | 第28-29页 |
·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闽台制造业概况 | 第31-46页 |
·福建制造产业概况 | 第31-33页 |
·台湾制造产业概况 | 第33-37页 |
·闽台重点规划的三大主导制造业 | 第37-46页 |
·福建机械、石化与电子产业 | 第37-39页 |
·台湾机械、石化与电子产业 | 第39-41页 |
·两地三大主导制造业对接规划 | 第41-46页 |
第4章 闽台制造业相对竞争优势总体性评价 | 第46-57页 |
·研究方法与过程 | 第46-51页 |
·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| 第48页 |
·量表设计 | 第48-51页 |
·抽样与资料分析方法 | 第51页 |
·结果 | 第51-57页 |
·建构效度的检验 | 第51-52页 |
·因子分析:钻石构念的重新抽取 | 第52-54页 |
·闽台制造业相对竞争优势 | 第54-57页 |
第5章 基于竞争优势的闽台制造业竞合一般性分析 | 第57-68页 |
·生产要素层面的竞合 | 第57-60页 |
·业务领域层面的竞合 | 第60-63页 |
·竞合的基本准则与模式 | 第63-68页 |
第6章 闽台机械产业竞争优势与竞合空间 | 第68-86页 |
·机械产业特点 | 第68-70页 |
·福建机械产业的竞争优势 | 第70-75页 |
·台湾机械产业的竞争优势 | 第75-83页 |
·两地机械产业的竞合空间 | 第83-86页 |
第7章 闽台石化产业竞争优势与竞合空间 | 第86-107页 |
·石化产业特点 | 第86-88页 |
·福建石化产业的竞争优势 | 第88-97页 |
·台湾石化产业的竞争优势 | 第97-103页 |
·两地石化产业的竞合空间 | 第103-107页 |
第8章 闽台电子产业竞争优势与竞合空间 | 第107-128页 |
·电子产业特点 | 第107-108页 |
·福建的电子产业竞争优势 | 第108-114页 |
·台湾电子产业的竞争优势 | 第114-123页 |
·闽台电子产业的竞合空间 | 第123-128页 |
第9章 闽台三大主导制造业竞合博弈与启示 | 第128-138页 |
·闽台机械、电子产业之间的博弈 | 第128-131页 |
·博弈模型的设定 | 第128页 |
·博弈模型分析 | 第128-130页 |
·小结 | 第130-131页 |
·闽台石化产业之间的博弈 | 第131-135页 |
·博弈模型的设定 | 第131页 |
·博弈模型的分析 | 第131-135页 |
·小结 | 第135页 |
·策略启示 | 第135-138页 |
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38-148页 |
·研究发现 | 第138-143页 |
·理论反思 | 第143-145页 |
·前瞻与建议 | 第145-1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8-157页 |
附录:闽台制造业相对竞争优势调查问卷 | 第157-161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61-162页 |
致谢 | 第1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