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概论 | 第12-22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·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| 第18-21页 |
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·技术路线与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水害灾害链结构与孕源断链减灾模式研究 | 第22-39页 |
·概述 | 第22-23页 |
·灾害链源头特性辨识 | 第23-25页 |
·孕源断链减灾理论 | 第25页 |
·矿山水害灾害链构建 | 第25-34页 |
·水害灾害链式类型的辨识 | 第27-33页 |
·水害灾害链链式图建立 | 第33-34页 |
·矿山水害孕源断链减灾分析 | 第34-37页 |
·水害孕源断链链式图建立 | 第34-36页 |
·水害断链减灾技术 | 第36-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开采扰动条件下地下水渗流动力效应研究 | 第39-52页 |
·矿山地下水自然渗流场分类 | 第39页 |
·基本特征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采动动力效应理论分析 | 第41-44页 |
·采场顶板应力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顶板变形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采动与地下水渗流场的耦合效应研究 | 第44-50页 |
·裂隙岩体自然渗流场特性 | 第45-47页 |
·采动对地下水渗流场的改造 | 第47-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塌陷次生灾害注浆处治断链减灾防治水技术研究 | 第52-64页 |
·概述 | 第52页 |
·地面塌陷分布活动规律 | 第52-54页 |
·地面塌陷分布规律 | 第52-53页 |
·地面塌陷活动规律 | 第53页 |
·塌陷活跃程度分区 | 第53-54页 |
·地面塌陷形成机理 | 第54-55页 |
·塌陷灾害链结构及断链减灾分析 | 第55-57页 |
·塌陷注浆处治断链减灾技术研究 | 第57-62页 |
·地面塌陷的预防 | 第57-58页 |
·注浆断链减灾技术的工程应用 | 第58-62页 |
·防治效果评价 | 第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五章 地下水环境恢复与再造的防治水技术研究 | 第64-82页 |
·概述 | 第64-65页 |
·顶板帷幕注浆防治水技术研究与运用 | 第65-72页 |
·顶板注浆防渗帷幕厚度的确定 | 第65-68页 |
·顶板地下水分布特征 | 第68-69页 |
·采掘活动与顶板突水的关系 | 第69页 |
·治水工程的实施 | 第69-72页 |
·地表帷幕截流防治水技术研究与运用 | 第72-81页 |
·工程简介 | 第72-73页 |
·矿区水文地质环境 | 第73-74页 |
·帷幕注浆截流方案研究 | 第74-78页 |
·帷幕注浆截流方案现场试验研究 | 第78-80页 |
·帷幕注浆参数的确定 | 第80-81页 |
·帷幕注浆截流综合评价 | 第8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六章 隔水层再造防治水技术研究 | 第82-96页 |
·破碎带防治水技术 | 第82-86页 |
·内源—本构特征分析 | 第83页 |
·防治水方案研究 | 第83-85页 |
·防治效果评述 | 第85-86页 |
·井下强径流带——过水通道封堵防治水技术 | 第86-90页 |
·地下水本构特征分析 | 第86-87页 |
·灾害内源特征分析 | 第87页 |
·过水通道封堵防治水方案研究 | 第87-90页 |
·被淹矿井恢复技术 | 第90-95页 |
·地下水环境本构特征分析 | 第90页 |
·贯通方案研究 | 第90-9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5-96页 |
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配置与调控技术研究 | 第96-116页 |
·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分析 | 第98-100页 |
·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数值分析 | 第100-103页 |
·地下水资源系统的可恢复性 | 第101-102页 |
·地下水资源系统的易损性 | 第102-103页 |
·基于水文地球化学的坑水资源量的预测与分割 | 第103-110页 |
·地下水资源量的预测模型 | 第103-106页 |
·预测结果与评价 | 第106-107页 |
·坑水资源分类 | 第107-110页 |
·地下水资源特性分析 | 第110页 |
·地下水资源配置与调控技术研究 | 第110-115页 |
·地下水资源配置模型分析 | 第110-112页 |
·基于权重配置模型的地下水合理配置研究 | 第112-113页 |
·地下水资源调控技术与措施 | 第113-11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5-116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6-119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116-117页 |
·论文创新点 | 第117页 |
·讨论 | 第117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34页 |
致谢 | 第134-135页 |
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35-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