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言》伦理思想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| ·选题原因及其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选题原因 | 第8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| 第9-11页 |
| ·本文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| ·本文主要思路 | 第1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| 第二章 《法言》的著作背景与思想渊源 | 第13-19页 |
| ·社会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·《法言》的思想渊源 | 第14-19页 |
| ·黄老思想的影响 | 第14页 |
| ·儒家思想的影响 | 第14-16页 |
| ·西汉学术风气影响 | 第16-19页 |
| 第三章 《法言》的人性论思想 | 第19-24页 |
| ·《法言》的人性论重在后天修养 | 第19页 |
| ·《法言》发展了儒家的人性论 | 第19-24页 |
| ·孔子关于人性论的发端 | 第19-20页 |
| ·博采众长,成一家之言 | 第20-24页 |
| 第四章 《法言》的个体伦理思想 | 第24-43页 |
| ·“强学力行”的修身观 | 第24-32页 |
| ·“学行之,上也” | 第24-25页 |
| ·“尚智”观 | 第25页 |
| ·“学不羡”观 | 第25-26页 |
| ·修身的方向和途径 | 第26-30页 |
| ·重德重名 | 第30-32页 |
| ·“明哲保身”的处世观 | 第32-38页 |
| ·“明保慎其身” | 第32-33页 |
| ·“明哲保身”的时代烙印 | 第33-36页 |
| ·“明哲保身”对待王莽代汉 | 第36-38页 |
| ·贵“知大知”的尊师观 | 第38-40页 |
| ·重视师长模范作用 | 第38页 |
| ·批评博士贪鄙之习 | 第38-40页 |
| ·不盲从灾异说的示范性 | 第40页 |
| ·“宁亲”、“宁神”的孝道观 | 第40-43页 |
| 第五章 《法言》的政治伦理思想 | 第43-55页 |
| ·“导之以仁”的德治思想 | 第43-46页 |
| ·提倡政治道德化 | 第43-45页 |
| ·军事上重德轻狙诈 | 第45-46页 |
| ·“莫尚于中和”的政治观 | 第46-51页 |
| ·“立政鼓众”,“莫尚于中和” | 第46-47页 |
| ·“中和”的政见 | 第47-49页 |
| ·主张和平反对武力扩张 | 第49-51页 |
| ·“审其思教”的民本主张 | 第51-52页 |
| ·“与众弃之”的缓刑思想 | 第52-55页 |
| ·主张缓刑,推崇教化 | 第52-53页 |
| ·反对法家暴政 | 第53-55页 |
| 结语 | 第55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