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19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淤地坝坝系的规划及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·淤地坝坝系规划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6页 |
·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| 第16-18页 |
·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2. 传统坝系布局的理论方法和存在问题分析 | 第19-23页 |
·布局理论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传统布局存在问题 | 第20-23页 |
3 下垫面变化情况下主要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作用机理研究 | 第23-37页 |
·林草措施的动态变化 | 第23-25页 |
·延安地区林草植被动态变化 | 第23-24页 |
·榆林地区林草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| 第24-25页 |
·工程措施的动态变化 | 第25-27页 |
·水平梯田的面积变化 | 第25-26页 |
·坝地面积变化 | 第26-27页 |
·封山育林 | 第27-28页 |
·县域水土保持治理度的变化 | 第28-29页 |
·延安地区县域水土保持治理度动态变化 | 第28-29页 |
·榆林地区县域水土保持治理度动态变化 | 第29页 |
·典型年水土保持治理情况 | 第29-36页 |
·小结 | 第36-37页 |
4 典型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分析与研究计算 | 第37-55页 |
·流域概况 | 第37-3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8-48页 |
·下垫面变化情况下土壤侵蚀模数的变化 | 第48-54页 |
·根据观测资料计算 | 第48-49页 |
·利用流域水土流失预报模型计算韭园沟侵蚀模数 | 第49-53页 |
·下垫面变化情况下韭园沟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确定 | 第53-54页 |
·小结 | 第54-55页 |
5. 淤地坝淤积机理实验研究 | 第55-70页 |
·淤地坝淤积层的主要特征 | 第55-66页 |
·典型坝剖面土样干容重测定 | 第55-56页 |
·典型坝干容重测定结果对比分析 | 第56页 |
·典型淤地坝淤积层颗粒分析 | 第56-60页 |
·典型坝地淤积物的颗粒变化分析及结果 | 第60-63页 |
·淤地坝泥沙淤积层的颗粒分布特征 | 第63-66页 |
·淤地坝坝控流域侵蚀产沙强度变化 | 第66-68页 |
·小结 | 第68-70页 |
6. 坝系相对稳定优化规划布局研究 | 第70-95页 |
·基础数据 | 第70-76页 |
·工程规模与设计标准 | 第70页 |
·水文 | 第70-73页 |
·坝址勘察 | 第73页 |
·工程特性 | 第73-76页 |
·坝系优化非线性规划研究 | 第76-89页 |
·建模方法 | 第76-86页 |
·坝系优化非线性规划模型 | 第86-88页 |
·建坝顺序优化模型 | 第88-89页 |
·非线性优化规划结果 | 第89-91页 |
·建坝顺序优化计算及结果 | 第91-94页 |
·小结 | 第94-95页 |
7 坝系持续发展运用管理模式研究 | 第95-105页 |
·坝系持续发展运用管理模式的内涵及目的意义 | 第95-96页 |
·坝系持续发展运用管理模式的内涵 | 第95页 |
·坝系持续发展运用管理的目的意义 | 第95-96页 |
·坝系持续发展运用管理与坝系相对稳定的关系 | 第96页 |
·坝系运用管理的现状与评价 | 第96-102页 |
·坝系运用管理现状 | 第96-98页 |
·坝系运用管理的现状评价 | 第98-102页 |
·韭园沟坝系管理模式应用评价 | 第102-103页 |
·韭园沟坝系管理模式 | 第102-103页 |
·管理模式应用评价 | 第103-105页 |
8 结论和建议 | 第105-107页 |
·取得的主要结论 | 第105-106页 |
·建议 | 第106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3页 |
附录 | 第113-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