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地理论文--中国地理论文--专类地理论文--历史地理论文

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

中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1页
第1章 绪论第11-77页
 第1节 有关概念的厘定第11-22页
  一、基本概念第11-21页
  二、时间空间与研究对象界定第21-22页
 第2节 村落研究综述第22-43页
  一、国内外聚落(村落)研究现状第22-34页
  二、聚落(村落)地理与人地关系研究第34-38页
  三、村落环境解说研究第38-40页
  四、村落:对于人类史研究的意义第40-43页
 第3节 研究方法第43-50页
  一、聚落(村落)历史的判别方法第43-44页
  二、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第44-46页
  三、"田野工作参与观察——民族志"研究模式第46-50页
 第4节 咸阳县聚落起源、发展的史地背景第50-66页
  一、咸阳历史地貌概况第50-54页
  二、咸阳原的切割与渭河的北移第54-55页
  三、清代以前咸阳聚落简述第55-66页
 第5节 研究史料与框架第66-73页
  一、几种基本研究史料第66-69页
  二、不同史料之间关系第69-70页
  三、技术路线与研究结构第70-73页
  五、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第73页
 第6节 小结第73-77页
第2章清 代咸阳县村落的分布变化与社会第77-113页
 第1节 大村与小村:分区而异第77-92页
  一、清代咸阳县的村落统计第77-88页
  二、村落名称分类第88-90页
  三、小村与大村:分区而异第90-92页
 第2节 村落移民与堡寨卫村第92-98页
  一、村落移民第93-95页
  二、修筑堡寨卫村第95-98页
 第3节 村民的生活与环境第98-110页
  一、农时活动的地方经验第98-103页
  二、农业生产工具第103-106页
  三、人地矛盾、民官矛盾第106-110页
 第4节 小节第110-113页
第3章 民国时期咸阳县村落的分布变化与社会第113-155页
 第1节 村落总体情况第113-130页
 第2节 村落的地域差异与削减第130-138页
  一、村落平均规模的地域差异第130-131页
  二、村落形态的地域差异第131-133页
  三、村落生产习俗的地域差异第133-136页
  四、自然灾害对村落数量、村落人口等影响第136-138页
 第3节 水与村落第138-148页
  一、地下水与水井第138-147页
  二、地下水位下降第147-148页
 第4节 村民的生活:丧葬与节日第148-153页
  一、村民的丧葬第148-151页
  二、村民的节日第151-153页
 第5节 小结第153-155页
第4章 共和国时期秦都区、渭城区村落的分布变化与社会第155-205页
 第1节 村落总体情况第155-168页
  一、现代社区(村)设置第155-167页
  二、咸阳市聚落人口分布的三圈层第167-168页
 第2节 村落变化第168-185页
  一、村落的空间变化第168-179页
  二、村落的社会变化第179-185页
 第3节 村落的土地与农业生产第185-194页
  一、村落的土地第185-188页
  二、村落的农业生产第188-194页
 第4节 村民的生活第194-204页
  一、村民的生活时序第194-197页
  二、村民的娱乐与节日第197-204页
 第5节 小结第204-205页
第5章 回顾与展望第205-223页
 第1节 清代以来咸阳县村落地理调查的时空特征第205-211页
  一、村落的环境观第205-206页
  二、清代以前威阳县聚落时空分布的特点第206-207页
  三、清代以来咸阳县村落分布变化过程第207-210页
  四、清代以来咸阳县村落的社会生活第210-211页
  五、清代以来三个时段村落调查与研究的共性第211页
 第2节 研究反思:走进历史场景第211-223页
  一、历史地理学界研究传统第212-213页
  二、关于民族志与内业工作第213-215页
  三、关于田野调查与研究文本第215-217页
  四、村落研究史观第217-221页
  五、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第221-223页
附录1 研究范围历史沿革变迁第223-225页
附录2 安陵文化景观田野调查报告第225-237页
参考文献第237-251页
致谢第251-254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54-255页
附图第255-257页

论文共2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研究
下一篇:历史时期董志塬地貌演变过程及其成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