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交通综合体空间结构绩效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17页 |
| ·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概念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| ·城市交通综合体 | 第13页 |
| ·城市交通综合体空间结构 | 第13-14页 |
| ·空间绩效和空间绩效评价 | 第14页 |
| ·城市交通综合体绩效分析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思路、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和框架 | 第15-17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16-17页 |
| 第2章 城市交通综合体空间结构现状及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7-35页 |
| ·城市和城市交通的发展 | 第17-20页 |
| ·早期城市阶段 | 第17页 |
| ·近代期城市阶段 | 第17-18页 |
| ·现代期城市阶段 | 第18-19页 |
| ·未来城市交通站点发展趋势 | 第19-20页 |
| ·国外主要理论和典型案例分析 | 第20-31页 |
| ·主要理论研究概述 | 第20-21页 |
| ·典型案例分析 | 第21-31页 |
| ·国内城市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 | 第31-3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的评价及启示 | 第3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| 第3章 城市交通综合体空间结构组织的绩效分析 | 第35-58页 |
| ·城市交通综合体的属性及其分级分类 | 第35-37页 |
| ·城市交通综合体的属性 | 第35页 |
| ·城市交通综合体的分级、分类 | 第35-37页 |
| ·城市交通综合体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| 第37-49页 |
| ·城市交通综合体空间结构的生成和发展影响因素 | 第37-38页 |
| ·静态空间组织结构特征及对可达性的要求 | 第38-45页 |
| ·动态空间组织结构特征及对可达性的影响 | 第45-49页 |
| ·静、动态空间组织结构的互动耦合 | 第49页 |
| ·空间组织结构绩效分析 | 第49-57页 |
| ·规模布局层面空间组织结构耦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9-51页 |
| ·可达性冲突节点层面空间结构耦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1-54页 |
| ·初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| 第54-56页 |
| ·评价指标相关性测量 | 第56-5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第4章 城市交通综合体实际案例分析 | 第58-80页 |
| ·案例分析一——上海虹桥站 | 第58-64页 |
| ·项目背景 | 第58-60页 |
| ·上海虹桥站静态空间结构 | 第60-61页 |
| ·上海虹桥站动态空间结构 | 第61-64页 |
| ·静、动态空间组织结构的互动耦合分析 | 第64-72页 |
| ·规模布局层面空间组织结构耦合分析 | 第64页 |
| ·可达性及可达性冲突节点层面空间组织结构耦合分析 | 第64-72页 |
| ·案例分析二——北京南站 | 第72-76页 |
| ·项目概况 | 第72页 |
| ·北京南站静态空间结构 | 第72-74页 |
| ·北京南站动态空间结构 | 第74-76页 |
| ·静、动态空间组织结构的互动耦合分析 | 第76-77页 |
| ·指标体系相关性测量研究分析 | 第77-79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77-78页 |
| ·研究方式 | 第78页 |
| ·语义差异量表的平均值分析 | 第78-7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| 第5章 空间结构绩效评价方法和组织要点研究 | 第80-96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 | 第80-87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| 第80-81页 |
| ·城市交通综合体空间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| 第81-87页 |
| ·交通换乘高效率的空间组织要点研究 | 第87-89页 |
| ·以轨道交通为基础搭建城市交通综合体空间结构 | 第87-88页 |
| ·实现城市交通综合体静、动空间结构的耦合 | 第88-89页 |
| ·换乘空间与空间环境高绩效设计要点 | 第89-95页 |
| ·换乘空间高绩效的设计要点 | 第89-91页 |
| ·空间环境高绩效设计要点 | 第91-9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5-96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| 第96-98页 |
| ·结论 | 第96-97页 |
| ·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| 第97-98页 |
| 致谢 | 第98-9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9-103页 |
| 附录 | 第103-105页 |
| 参考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