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7页 |
第一章 毛细管液相色谱概论 | 第7-18页 |
·毛细管液相色谱的进展 | 第7-8页 |
·毛细管色谱固定相发展概况 | 第8-17页 |
·开管柱 | 第8页 |
·填充柱 | 第8-10页 |
·干法 | 第8-9页 |
·湿法 | 第9-10页 |
·整体柱 | 第10-16页 |
·聚合物整体柱 | 第10-13页 |
·聚丙烯酰胺类整体柱 | 第10-12页 |
·聚苯乙烯类整体柱 | 第12页 |
·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整体柱 | 第12-13页 |
·分子印迹整体柱 | 第13页 |
·硅胶整体柱 | 第13-14页 |
·填充柱为基础的连续床层柱 | 第14-15页 |
·整体柱的表征及其特点 | 第15-16页 |
·其它 | 第16页 |
·整体柱的应用 | 第16页 |
·快速分析 | 第16页 |
·流速梯度 | 第16页 |
·流速梯度与溶剂梯度结合 | 第16页 |
·整体柱的缺点 | 第16-17页 |
·展望 | 第17页 |
·本论文的工作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毛细管液相色谱整体柱的制备及整体柱偶联技术 | 第18-29页 |
·引言 | 第18页 |
·毛细管液相色谱整体柱的制备 | 第18-2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8-21页 |
·仪器 | 第18-19页 |
·试剂与材料 | 第19页 |
·试剂前处理 | 第19页 |
·毛细管预处理 | 第19-20页 |
·整体柱的制备 | 第20-21页 |
·检测窗口的制备 | 第2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21-26页 |
·毛细管整体柱电子扫描显微镜图 | 第21页 |
·毛细管整体固定相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·致孔剂含量的影响 | 第22页 |
·致孔剂中十二醇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反应温度对聚合物状态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·引发剂对聚合物状态的影响 | 第24页 |
·反应时间对聚合物状态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·渗透性、稳定性 | 第25-26页 |
·最佳条件 | 第26页 |
·偶联柱的制备 | 第26-28页 |
·零死体积偶联柱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27-28页 |
·接口耐压性测试 | 第27-28页 |
·偶联的优缺点 | 第28页 |
·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毛细管液相色谱整体柱的应用 | 第29-40页 |
·中性化合物的分离 | 第29-35页 |
·引言 | 第29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29-31页 |
·仪器 | 第29-30页 |
·试剂与材料 | 第30页 |
·液相色谱整体柱的制备 | 第30页 |
·溶液配备 | 第30页 |
·色谱实验 | 第30-3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1-35页 |
·压力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保留机理 | 第31-34页 |
·环氧环开环 | 第34-35页 |
·小结 | 第35页 |
·极性化合物的分离 | 第35-40页 |
·引言 | 第35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35-37页 |
·仪器 | 第35-36页 |
·试剂与材料 | 第36页 |
·液相色谱整体柱的制备 | 第36页 |
·溶液配备 | 第36-37页 |
·色谱实验 | 第3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7-39页 |
·pH对分离的影响 | 第37页 |
·离子强度对分离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有机胺类化合物的液相色谱分离 | 第38-39页 |
·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