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BNS的不育性、温光及遗传特性分析
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1 引言 | 第13-30页 |
·PTMS 产生及发展 | 第15-16页 |
·PTMS 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·PTMS 小麦的育性转换机制 | 第17-20页 |
·PTMS 小麦的光温敏感期 | 第17-18页 |
·温度与育性转换 | 第18页 |
·光长与育性转换 | 第18-19页 |
·光温互作与育性转换 | 第19-20页 |
·PTMS 的机理研究 | 第20-22页 |
·PTMS 水稻育性转换与蛋白质的关系研究 | 第20页 |
·PTMS 小麦的调控机理 | 第20-22页 |
·PTMS 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| 第22-30页 |
·PTMS 蛋白质水平上的特异性分析 | 第23页 |
·PTMS 基因定位与相关基因的克隆 | 第23-30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3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30-31页 |
·材料种植 | 第31页 |
·调查项目与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BNS、F1、F2、BC1 等群体育性调查 | 第31页 |
·遗传特性调查 | 第31-32页 |
·花粉育性鉴定 | 第32页 |
·温度、光照测定 | 第32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32-33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48页 |
·BNS 的育性表现 | 第33-37页 |
·BNS 雄性不育特性 | 第33-34页 |
·BNS 不同播期的育性变化 | 第34-37页 |
·育性转换时期BNS 的结实特性 | 第37页 |
·BNS 小麦的温光特性 | 第37-40页 |
·不同温光条件下的BNS 雄性不育表现 | 第37-39页 |
·BNS 不育度与温度的相关性 | 第39-40页 |
·BNS 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 | 第40-42页 |
·BNS 的雄性不育性的遗传特性 | 第42-45页 |
·正反交F1 育性 | 第42-43页 |
·F2 群体育性分离规律 | 第43页 |
·回交群体育性分离比例 | 第43-45页 |
·杂种F1 的育性表现及恢复系的筛选 | 第45-48页 |
·测交F1 育性表现 | 第45-46页 |
·BNS 恢复系的筛选 | 第46-47页 |
·BNS/SN055525 的杂种优势表现 | 第47-48页 |
4 讨论 | 第48-51页 |
·BNS 的温光效应 | 第48-49页 |
·BNS 的遗传特性 | 第49-50页 |
·BNS 不育性的恢复性 | 第50-51页 |
5 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61页 |
图版 Plate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