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麦论文--小麦论文

小麦“永久F2”群体构建及株高和分蘖特性的QTL定位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3页
1 引言第13-26页
   ·遗传图谱的构建第13页
   ·作图群体的选择与类型第13-14页
     ·F_2 群体或其衍生的F_3、F_4 家系第13-14页
     ·BC 群体第14页
     ·NIL 群体第14页
     ·DH 群体第14页
     ·RIL 群体第14页
   ·“永久F_2”群体第14-15页
   ·小麦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15-17页
     ·小麦经典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15页
     ·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15-17页
   ·基因定位的种类第17-18页
     ·质量性状基因定位第17页
     ·数量性状QTL 定位第17-18页
   ·QTL 作图的统计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·单标记分析法第18页
     ·区间作图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复合区间作图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·混合线性模型方法第20页
   ·小麦QTL 研究进展第20-24页
     ·株高QTLs 定位研究进展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分蘖QTL 定位研究进展第22页
     ·籽粒产量及穗部相关性状QTLs 定位研究进展第22-24页
   ·QTL 分子标记发展及应用前景第24页
   ·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24-25页
   ·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-26页
2 材料与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·“IF2”群体的构建第26页
   ·“IF2”群体的田间试验第26页
   ·遗传图谱的构建第26-27页
   ·数据统计和QTL 分析第27页
3 结果与分析第27-41页
   ·构建“IF2”群体第27-30页
   ·小麦株高的QTL第30-36页
     ·“IF2”群体小麦株高的表现型分析第30-33页
     ·QTL 分析第33-36页
   ·小麦分蘖的QTL第36-41页
     ·“IF2”群体小麦分蘖的表现型分析第36-39页
     ·QTL 分析第39-41页
4 讨论第41-43页
   ·QTL 定位群体第41-42页
   ·株高QTL第42-43页
   ·分蘖QTL第43页
5 结论第43-45页
   ·构建了“永久F2”群体第43页
   ·利用“永久F2”群体定位小麦株高的QTL第43页
   ·利用“永久F2”群体定位小麦分蘖的QTL第43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56页
致谢第56-57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Vrn、Ppd-D1和Lr34/Yr18基因在山东小麦品种中的分子检测和分布的研究
下一篇: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BNS的不育性、温光及遗传特性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