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部脑刺激器的作用机制及研制的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5页 |
·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-19页 |
·帕金森症外科治疗手段的回顾与展望 | 第9-17页 |
·深部脑刺激的发展与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深部脑刺激作用机制的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·深部脑刺激作用机制研究的发展与回顾 | 第19-22页 |
·抑制作用机制假说 | 第19-20页 |
·兴奋作用机制假说 | 第20-21页 |
·抑制-兴奋作用机制假说 | 第21-22页 |
·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深部脑刺激器的研发 | 第25-49页 |
·引言 | 第25-26页 |
·外部遥控器系统 | 第26-27页 |
·体内刺激器系统设计 | 第27-39页 |
·系统总体框图 | 第27-28页 |
·无线通讯模块 | 第28-29页 |
·刺激脉冲输出模块 | 第29-39页 |
·非接触式充电系统设计 | 第39-48页 |
·单端反激式能量耦合电路 | 第39-44页 |
·能量耦合线圈的设计 | 第44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DBS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实验基础的研究 | 第49-69页 |
·引言 | 第49-50页 |
·基底神经节环路 | 第50-54页 |
·基底神经节环路的组成及解剖关系 | 第50-52页 |
·常和病态基底神经节运动回路 | 第52-54页 |
·丘脑底核在基底神经节环路中的作用 | 第54-57页 |
·丘脑底核的解剖关系 | 第54-55页 |
·丘脑底核的电生理活动 | 第55-56页 |
·丘脑底核与黑质损伤的关系 | 第56-57页 |
·DBS作用机制的研究 | 第57-63页 |
·DBS的抑制效应 | 第58-60页 |
·DBS的兴奋效应 | 第60-61页 |
·DBS的抑制-兴奋机制假说 | 第61-63页 |
·试验方案设计 | 第63-64页 |
·帕金森动物模型的研究 | 第64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四章 深部脑刺激动物实验研究 | 第69-103页 |
·引言 | 第69-70页 |
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70-7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70-7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72-75页 |
·刺激伪迹的去除 | 第75-80页 |
·当前刺激伪迹去除算法存在的问题 | 第75-76页 |
·自适应相干模板法 | 第76-77页 |
·算法应用结果 | 第77-80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80-101页 |
·组织学定位及形态学观察 | 第80-82页 |
·丘脑底核神经电生理研究 | 第82-89页 |
·黑质网状部神经电生理研究 | 第89-95页 |
·丘脑底核试验结果小结 | 第95-96页 |
·高频电刺激影响丘脑底核的作用机制 | 第96-98页 |
·黑质网状部试验结果小结 | 第98-99页 |
·高频电刺激影响黑质网状部的作用机制 | 第99-101页 |
·深部脑刺激作用机制 | 第10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1-103页 |
第五章 刺激波形的研究 | 第103-114页 |
·引言 | 第103-104页 |
·方法 | 第104-106页 |
·复合刺激波形 | 第104页 |
·神经元仿真模型 | 第104-106页 |
·仿真结果 | 第106-112页 |
·刺激为负复合波 | 第106-110页 |
·刺激为正复合波 | 第110-11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2-114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4-119页 |
·论文工作总结 | 第114-117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14-115页 |
·论文研究成果和相关结论 | 第115-117页 |
·研究工作展望 | 第117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42页 |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| 第142-144页 |
英文缩略语表 | 第144-145页 |
致谢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