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问题探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6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第三节 研究创新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不良资产处置概述 | 第16-24页 |
第一节 不良资产及其特性 | 第16-19页 |
一、不良资产的概念及特性 | 第16-17页 |
二、不良资产特性 | 第17页 |
三、不良资产的分类及认定标准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不良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| 第19-22页 |
一、影响收益能力,导致资信下降 | 第20页 |
二、投资回报降低,影响投资者信心 | 第20页 |
三、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紧缩 | 第20-21页 |
四、决定农村信用社的生死存亡 | 第21页 |
五、危及金融体系乃至社会经济 | 第21-22页 |
第三节 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意义 | 第22-24页 |
一、不良资产处置概念 | 第22页 |
二、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性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及特点分析 | 第24-35页 |
第一节 成都市农村信用社概况 | 第24-28页 |
一、成都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| 第24-25页 |
二、成都市农村信用社的基本情况 | 第25-26页 |
三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内容 | 第26-27页 |
四、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对改革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现状 | 第28-29页 |
一、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数量 | 第28-29页 |
二、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结构 | 第29页 |
三、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地区分布 | 第29页 |
第三节 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分析 | 第29-33页 |
一、历史和政策影响 | 第30页 |
二、借款企业总体质量不高 | 第30-31页 |
三、缺少不良资产剥离平台 | 第31页 |
四、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 | 第31-32页 |
五、社会信用环境恶劣 | 第32页 |
六、不可抗力形成的不良资产 | 第32-33页 |
第四节 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特点分析 | 第33-35页 |
一、合规性较差,可回收率较低 | 第33页 |
二、形成时间长,处置难度较大 | 第33-34页 |
三、政策因素形成的不良资产占比高 | 第34页 |
四、受偿资产处置成本高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路径及经验 | 第35-52页 |
第一节 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的目的与原则 | 第35-37页 |
一、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的目的 | 第35-36页 |
二、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的基本原则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国内其他地区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经验 | 第37-38页 |
一、内部消化 | 第37页 |
二、不良资产流动 | 第37页 |
三、购并模式 | 第37-38页 |
四、核销模式 | 第38页 |
第三节 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的思路 | 第38-41页 |
一、树立不良资产经营的理念 | 第38-39页 |
二、摸清家底,分类施策,分类推进 | 第39页 |
三、积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处置不良资产 | 第39页 |
四、实行产权改革,使不良资产处置"社会化" | 第39-40页 |
五、坚持不良资产的常规清收和处置 | 第40页 |
六、尝试集中管理、分账经营模式 | 第40页 |
七、打造不良资产处置管理的基础平台 | 第40-41页 |
第四节 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的操作方式 | 第41-46页 |
一、传统处置方式是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途径 | 第41-42页 |
二、抓住改革契机,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| 第42-46页 |
三、妥善处置因灾不良资产 | 第46页 |
第五节 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的操作实践 | 第46-52页 |
一、以增量盘活存量不良贷款案例 | 第46-47页 |
二、破产清偿处置不良贷款案例 | 第47-48页 |
三、不良资产打包出售案例 | 第48-49页 |
四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帮助化解不良贷款的案例 | 第49-51页 |
五、股东出资购买不良贷款案例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| 第52-62页 |
第一节 建立健全不良资产处置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 | 第52-55页 |
一、防范道德风险 | 第52-54页 |
二、加大奖惩力度 | 第54页 |
三、强化表外不良资产管理 | 第54-55页 |
第二节 着力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 | 第55-56页 |
第三节 有效防范新增不良资产的产生 | 第56-62页 |
一、构建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 | 第57-59页 |
二、健全完善内部综合治理结构 | 第59-62页 |
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