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6页 |
第一部分 水产动物益生菌研究进展 | 第16-41页 |
1 鱼类肠道微生物区系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| 第16-25页 |
·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建立 | 第16-17页 |
·鱼消化道微生物区系 | 第17页 |
·鱼类消化道菌群的作用 | 第17-20页 |
·研究肠道菌群的新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影响鱼类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因素 | 第21-23页 |
·鱼类肠道微生态调控的途径 | 第23-25页 |
2.水产动物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| 第25-36页 |
·益生菌的菌株特点 | 第27页 |
·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| 第27-31页 |
·益生菌调控水产动物肠道微生态的可行性 | 第31-33页 |
·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 | 第33-36页 |
3.水产养殖中益生菌的常用菌株及筛选 | 第36-41页 |
·常用菌株 | 第36-37页 |
·益生菌的筛选 | 第37-41页 |
第二部分 本论文问题的提出及拟探讨的问题 | 第41-43页 |
1 研究主题的提出 | 第41-42页 |
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| 第42-43页 |
·鲤益生菌的筛选和鉴定 | 第42页 |
·分离的5株益生菌与鲤肠黏膜的体外黏附试验 | 第42页 |
·不同益生菌对鲤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 | 第42页 |
·不同益生菌对鲤免疫机能的影响 | 第42页 |
·以PCR-DGGE技术研究不同益生菌对鲤肠道菌群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| 第42页 |
·不同益生菌对鲤肌肉成份、肉质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| 第43-109页 |
试验一 鲤益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| 第43-53页 |
1.材料与方法 | 第43-46页 |
·材料 | 第43-44页 |
·菌株的分离、纯化 | 第44页 |
·拮抗实验 | 第44页 |
·耐热实验 | 第44-45页 |
·菌株的鉴定 | 第45-46页 |
·菌株的安全性试验 | 第46页 |
·活菌数检测 | 第46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4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1页 |
·菌株的分离结果 | 第46-47页 |
·体外拮抗结果 | 第47-48页 |
·耐热试验结果 | 第48页 |
·种属鉴定结果 | 第48-51页 |
·安全试验 | 第51页 |
3 讨论 | 第51-52页 |
4 结论 | 第52-53页 |
试验二 5株益生菌在体外对鲤前肠黏液的黏附特性研究 | 第53-6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3-56页 |
·菌种以及培养条件 | 第53页 |
·主要仪器与试剂 | 第53-54页 |
·同位素标记方法 | 第54页 |
·鲤鱼前肠黏液蛋白的制备 | 第54页 |
·黏液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| 第54-55页 |
·细菌经修饰后黏附试验 | 第55页 |
·黏液经修饰后黏附试验 | 第55页 |
·细菌与病原菌相互作用黏附试验 | 第55-56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5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6-60页 |
·黏液中蛋白含量 | 第56页 |
·修饰对益生菌黏附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·异源和同源菌与病原菌相互作用后的黏附 | 第57-60页 |
3 讨论 | 第60-61页 |
4 结论 | 第61-62页 |
试验三 不同益生菌对鲤免疫机能的影响 | 第62-7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2-67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62-64页 |
·试验鱼及饲养条件 | 第64页 |
·活菌数测定 | 第64页 |
·日粮配制 | 第64-66页 |
·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| 第66页 |
·血样采集 | 第66页 |
·白细胞悬液制备 | 第66页 |
·血清溶菌酶活性测定 | 第66页 |
·血液淋巴细胞计数 | 第66页 |
·白细胞吞噬活性测定 | 第66-67页 |
·白细胞杀菌活性测定 | 第67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67页 |
2. 结果 | 第67-70页 |
·饲料中活菌数量 | 第67页 |
·血清溶菌活性 | 第67-68页 |
·血液淋巴细胞数 | 第68-69页 |
·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 | 第69页 |
·血液白细胞杀菌活性 | 第69-70页 |
3. 讨论 | 第70-73页 |
·芽孢杆菌、光合细菌、肠球菌对水生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·对鲤血清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·对鲤血液淋巴细胞数 | 第72页 |
·对鲤血液白细胞吞噬和杀菌活性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4. 小结 | 第73-74页 |
试验四 不同益生菌对鲤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| 第74-8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4-76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74-75页 |
·试验鱼及饲养条件 | 第75页 |
·日粮配制 | 第75页 |
·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| 第75页 |
·样品前处理 | 第75页 |
·检测项目 | 第75-76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7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6-80页 |
·淀粉酶比活 | 第76-78页 |
·脂肪酶比活 | 第78-79页 |
·胰蛋白酶比活 | 第79-80页 |
3 讨论 | 第80-83页 |
4 结论 | 第83-84页 |
试验五 采用PCR-DGGE技术研究不同益生菌对鲤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| 第84-10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84-89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85-86页 |
·试验鱼及饲养条件 | 第86页 |
·日粮配制 | 第86页 |
·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| 第86页 |
·肠道内容物总DNA的提取 | 第86-87页 |
·细菌16S rDNA V3区PCR扩增 | 第87-88页 |
·细菌基因组总DNA 16S rDNA V3区扩增片段DGGE分析 | 第88-89页 |
2 结果分析 | 第89-96页 |
·肠道细菌总DNA提取结果 | 第89-90页 |
·各组样品PCR-DGGE图谱分析 | 第90页 |
·试验14 d各组鲤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结果与分析 | 第90-92页 |
·试验28 d各组鲤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结果与分析 | 第92-94页 |
·试验42 d各组鲤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结果与分析 | 第94-96页 |
3 讨论 | 第96-98页 |
·芽孢杆菌、光合细菌、肠球菌对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 | 第96-97页 |
·枯草芽孢杆菌组对鲤肠道菌群的影响 | 第97页 |
·枯草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组对鲤肠道菌群的影响 | 第97-98页 |
·枯草芽孢杆菌、肠球菌组对鲤肠道菌群的影响 | 第98页 |
·PCR-DGGE对肠道菌群研究的局限性 | 第98页 |
4 小结 | 第98-100页 |
试验六 不同益生菌对鲤鱼生长性能及肉质的影响 | 第100-10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00-102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100-101页 |
·试验鱼及饲养条件 | 第101页 |
·日粮配制 | 第101页 |
·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| 第101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101页 |
·测定指标与方法 | 第101-102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10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·生长性能 | 第102页 |
·鲤肌肉基本成分指标 | 第102-103页 |
·鲤肌肉失水率指标 | 第103页 |
·鲤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分析测定 | 第103-104页 |
3 讨论 | 第104-108页 |
·益生菌对鲤鱼生长的促进作用 | 第104-106页 |
·不同益生菌对鲤鱼肉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| 第106-108页 |
4 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第四部分 本项研究创新点 | 第109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26页 |
致谢 | 第126-12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