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| 第11-16页 |
·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| 第11-14页 |
·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| 第14-16页 |
·综合评价 | 第16页 |
·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论文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的基本理论 | 第18-24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1页 |
·金融体系概念的界定 | 第18-20页 |
·农村金融体系概念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·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·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 | 第22页 |
·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| 第22页 |
·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实践及启示 | 第24-29页 |
·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实践及启示 | 第24-27页 |
·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实践-农村合作金融 | 第24-26页 |
·日本农村金融体系对我们的启示 | 第26-27页 |
·美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实践及启示 | 第27-29页 |
·美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实践-政策性金融体系 | 第27页 |
·美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对我们的启示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与缺失分析 | 第29-44页 |
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革历程 | 第29-32页 |
·农村金融组织的兴起阶段(1951 年-1958 年) | 第29页 |
·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停滞阶段(1958 年-1979 年) | 第29-30页 |
·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重建阶段(1979 年-1996 年) | 第30-31页 |
·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改革阶段(1996 至今) | 第31-32页 |
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 | 第32-34页 |
·农村金融体系的需求主体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农村金融体系的供给主体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分析 | 第34-41页 |
·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设置不合理 | 第35-37页 |
·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发挥不正常 | 第37-41页 |
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缺失的原因分析 | 第41-44页 |
·改革的主体错位 | 第41页 |
·缺乏全局改革观念 | 第41-42页 |
·忽视微观运行机制的完善 | 第42页 |
·城乡金融改革分割 | 第42-43页 |
·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| 第43页 |
·政府作用的“缺位”和“失位”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战略目标、原则及内容 | 第44-63页 |
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战略目标 | 第44-45页 |
·建立健全“多层次”的农村金融体系 | 第44页 |
·建立健全“广覆盖”的农村金融体系 | 第44页 |
·建立健全“可持续”的农村金融体系 | 第44-45页 |
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 | 第45-48页 |
·服务“三农”原则 | 第45页 |
·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原则 | 第45-46页 |
·竞争性原则 | 第46页 |
·重塑信用原则 | 第46-47页 |
·金融效率原则 | 第47-48页 |
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内容 | 第48-63页 |
·政策性金融体系创新 | 第48-52页 |
·商业性金融体系创新 | 第52-53页 |
·合作性金融体系创新 | 第53-58页 |
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创新 | 第58-60页 |
·农村民间金融体系创新 | 第60-63页 |
第六章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| 第63-68页 |
·构建合理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| 第63-65页 |
·发挥政府在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| 第63-64页 |
·积极推动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 | 第64-65页 |
·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 | 第65-66页 |
·组织结构 | 第65-66页 |
·投保方式 | 第66页 |
·赔付金额 | 第66页 |
·监督职能 | 第66页 |
·完善农村金融立法与金融监管 | 第66-68页 |
·建立完备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 | 第66-67页 |
·强化农村金融监管 | 第67-68页 |
第七章 结束语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