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选题的目的 | 第10-11页 |
·选题的意义 | 第11页 |
·农村信用社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1-12页 |
·产权至上理论 | 第11-12页 |
·科斯定理 | 第12页 |
·制度变迁理论 | 第12页 |
·博弈论和帕累托最优理论 | 第12页 |
·农村信用社研究的学术回顾 | 第12-19页 |
·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2-15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5-17页 |
·国内外研究启示 | 第17-19页 |
·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19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·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0页 |
·论文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变迁特点 | 第21-27页 |
·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变迁历程 | 第21-23页 |
·1951-1957 年试办、推广阶段 | 第21-22页 |
·1957-1979 年曲折反复阶段 | 第22页 |
·1980-1996 年初步改革阶段 | 第22页 |
·1996-2003 年进一步改革整顿阶段 | 第22-23页 |
·2003 年至今深化改革阶段 | 第23页 |
·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基本特点 | 第23-27页 |
·缺失“自愿性”原则 | 第23-24页 |
·缺失金融业经营原则 | 第24页 |
·不良贷款有其制度性根源 | 第24-25页 |
·垄断不等于垄断利润 | 第25页 |
·“内部人控制”更趋严重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27-37页 |
·农村信用社的产权问题 | 第27-30页 |
·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 | 第27-28页 |
·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28-29页 |
·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理论流派 | 第29页 |
·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路径探索 | 第29-30页 |
·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| 第30-32页 |
·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阐述 | 第30-31页 |
·我国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缺陷 | 第31-32页 |
·业务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4页 |
·经营目标不明确 | 第32-33页 |
·金融风险突出 | 第33-34页 |
·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| 第34-37页 |
·商业化改革中支农职能弱化 | 第34-35页 |
·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模式不明 | 第35页 |
·地方政府管理越位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农村信用社资金运作过程中的“马太效应” | 第37-43页 |
·马太效应的由来 | 第37页 |
·我国农村金融中的“马太效应” | 第37-39页 |
·农村金融中“马太效应”的诱发因素 | 第39-40页 |
·资金筹措能力 | 第39页 |
·抗风险能力 | 第39-40页 |
·个体能力 | 第40页 |
·个体发展机会 | 第40页 |
·“马太效应”的出现与“和谐社会”建设 | 第40-41页 |
·“马太效应”的应对措施 | 第41-43页 |
·提高个体发展能力 | 第41-42页 |
·增强资金筹措能力 | 第42页 |
·建立完善保障体系 | 第42页 |
·公平分享发展机会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本思路 | 第43-54页 |
·对现有改革工作的评价 | 第43-45页 |
·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 | 第43-44页 |
·制度设计的不足 | 第44-45页 |
·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博弈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政府与信用社的博弈 | 第45-46页 |
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 | 第46-47页 |
·政府与农村经济主体间的博弈 | 第47-48页 |
·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本原则 | 第48-49页 |
·尊重农民的选择 | 第48页 |
·允许分化重组 | 第48页 |
·遵循互助合作 | 第48-49页 |
·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几种主要模式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模式 | 第49-50页 |
·农村信用社产权组织形式 | 第50-51页 |
·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路 | 第51-54页 |
·将股份制作为改革的主要选择 | 第51-52页 |
·科学选择产权制度模式 | 第52页 |
·结合国情,多角度考虑问题 | 第52-53页 |
·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相配套 | 第53-54页 |
第六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| 第54-67页 |
·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 | 第54-56页 |
·优化股权结构 | 第54-56页 |
·采取多种模式进行改造 | 第56页 |
·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 | 第56-59页 |
·建立权责对等的治理结构 | 第56页 |
·发挥“三会”的职能 | 第56-57页 |
·强化相互制衡关系 | 第57-58页 |
·建立“三会”的评价机制 | 第58-59页 |
·加强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 | 第59-62页 |
·弱化农村信用社内部人控制 | 第59-60页 |
·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| 第60-61页 |
·加强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 | 第61页 |
·搞好风险文化建设 | 第61-62页 |
·加强合作金融法规建设 | 第62-63页 |
·尽快制定《农村合作金融法》 | 第63页 |
·确定控制政府不当干预的法律基础 | 第63页 |
·确立服务“三农”的行业标准 | 第63-64页 |
·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 | 第64-65页 |
·结束语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