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院与两宋理学运动初探--从政治文化角度的解读
摘要 | 第1-8页 |
绪论:政治文化视野下的书院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两宋时期的北方政权与南方政权 | 第9-19页 |
第一节 辽金西夏元之大势 | 第9-17页 |
一、西夏政权对宋的政治、文化威胁 | 第11-12页 |
二、辽政权对宋的政治、文化威胁 | 第12-14页 |
三、金政权对宋的政治、文化威胁 | 第14-16页 |
四、蒙元铁骑的最后行程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辽宋文化战争 | 第17-19页 |
一、宋廷禁止辽服 | 第17-18页 |
二、宋代禁书令 | 第18页 |
三、辽宋华夷之辨 | 第18页 |
四、结论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理学运动的重新解读 | 第19-24页 |
第一节 传统解读模式 | 第19-21页 |
一、三教合一论的解读模式 | 第19-21页 |
二、排佛抑道论的解读模式 | 第21页 |
第二节 理学运动的政治文化解读 | 第21-24页 |
第三章 以书院为中心的两宋理学运动 | 第24-38页 |
第一节 书院精神的起源 | 第24-28页 |
一、儒家经典的记载——精神传统 | 第24-26页 |
二、圣贤鸿儒的讲学——历史传统 | 第26-27页 |
三、学人士子的聚集——政治传统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宋代书院首创和其内在精神 | 第28-30页 |
一、宋代书院的首创者 | 第28-29页 |
二、范仲淹与宋代的书院精神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政治文化视角下的宋学流派 | 第30-35页 |
一、濂学与理学 | 第31页 |
二、洛学与理学 | 第31-32页 |
三、关学与理学 | 第32页 |
四、闽学与理学 | 第32-33页 |
五、蜀学与理学 | 第33页 |
六、浙学与理学 | 第33页 |
七、新学与理学 | 第33-35页 |
第四节 理学家以书院为依托的历史作为及其效果 | 第35-38页 |
一、讲学 | 第35-36页 |
二、兴学和废科举 | 第36页 |
三、鹅湖之会 | 第36-37页 |
四、乡约与藏书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结论:儒家的困境——党禁与党争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0页 |
跋尾(代致谢):烽火中的一缕书香 | 第40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