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与荀子人性观之比较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前言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善恶之辨:孟子与荀子人性观的分野 | 第11-19页 |
一、孟子的人性善概述 | 第11-14页 |
(一) 从“四端之心”出发 | 第11-12页 |
(二) 性善论的提出 | 第12-14页 |
二、荀子的人性恶概述 | 第14-16页 |
(一) 人性的两个属性 | 第15页 |
(二) 强调两属性之合 | 第15-16页 |
三、孟荀人性观的相似点 | 第16-17页 |
四、孟荀在人性观上的争执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何以善恶:孟子和荀子对人性观的论证 | 第19-30页 |
一、孟子对人性善的论证 | 第19-24页 |
(一) 性善论的提出 | 第19-21页 |
(二) 关于“恶”的论述 | 第21-22页 |
(三) 性善是一个过程 | 第22页 |
(四) 后天环境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二、荀子对人性恶的论证 | 第24-30页 |
(一) 人性本恶 | 第24页 |
(二) “善行”与“善性” | 第24-26页 |
(三) 批判孟子的性善论 | 第26-27页 |
(四) 是推行礼仪教化的基础 | 第27-30页 |
第三章 德法分殊:孟子与荀子人性观的政治学延伸 | 第30-37页 |
一、孟子的性善论与德治的关联 | 第30-31页 |
(一) 孟子人性观的思想渊源 | 第30页 |
(二) 推行德治的基础 | 第30-31页 |
(三) 推行德治的途径 | 第31页 |
二、荀子的性恶论与法治的关联 | 第31-35页 |
(一) 主张崇礼重法 | 第32-33页 |
(二) 注重法治德治相结合 | 第33-34页 |
(三) 注重法治人治相结合 | 第34-35页 |
三、崇尚德性与崇尚法治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殊途同归:孟子和荀子人性观的社会指向 | 第37-43页 |
一、孟子人性观的社会指向 | 第37-38页 |
(一) 对个体的指向 | 第37页 |
(二) 对国家的指向 | 第37-38页 |
二、荀子人性观的社会指向 | 第38-40页 |
(一) 对个体的指向 | 第38-39页 |
(二) 对国家的指向 | 第39-40页 |
三、孟子荀子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| 第40-43页 |
(一) 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| 第40-41页 |
(二)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| 第41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44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