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1. 文献综述 | 第12-19页 |
·前言 | 第12-14页 |
·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·混业经营的基础理论观点 | 第14-19页 |
·金融机构观 | 第14-15页 |
·金融功能观 | 第15-17页 |
·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 | 第15页 |
·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 | 第15-16页 |
·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空间转移资源的功能 | 第16页 |
·管理风险的功能 | 第16页 |
·提供信息的功能 | 第16页 |
·解决激励机制的功能 | 第16-17页 |
·金融脆弱性 | 第17-18页 |
·通货膨胀加剧金融脆弱性 | 第17页 |
·财政赤字加剧金融脆弱性 | 第17-18页 |
·金融自由化加剧金融脆弱性 | 第18页 |
·混业经营 | 第18-19页 |
2. 金融风险理论 | 第19-25页 |
·风险本质及涵义 | 第19-20页 |
·风险度量方法及理论分析 | 第20-24页 |
·马柯维茨的方差模型 | 第21-22页 |
·哈洛的LPM模型 | 第22页 |
·风险值VaR模型 | 第22-23页 |
·本文风险衡量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银行风险评价指标 | 第24-25页 |
3. 亚洲混业经营国家和中国的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分析 | 第25-39页 |
·计量原理介绍 | 第25-28页 |
·面板单位根检验 | 第25页 |
·协整检验 | 第25-26页 |
·格兰杰因果关系 | 第26页 |
·最小二乘法估计方法和面板协整方程估计方法 | 第26-28页 |
·理论模型 | 第28-33页 |
·模型的推导及含义 | 第28-29页 |
·变量定义及计量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变量描述性统计 | 第30-33页 |
·实证检验 | 第33-39页 |
·数据的检验 | 第33-37页 |
·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| 第33-35页 |
·数据的协整回归 | 第35-36页 |
·格兰杰因果检验 | 第36-37页 |
·变量估计结果 | 第37-39页 |
4. 美国日本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及结论 | 第39-57页 |
·VAR模型介绍及适用性分析 | 第39页 |
·美国金融风险实证分析 | 第39-49页 |
·美国金融经营模式的变迁 | 第39-40页 |
·美国金融模式风险分析 | 第40-49页 |
·美国混业经营的收益性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美国混业经营的成本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44-49页 |
·分析及结论 | 第49页 |
·日本金融风险实证分析 | 第49-57页 |
·日本金融经营模式的变迁 | 第49-50页 |
·日本金融模式风险分析 | 第50-56页 |
·日本混业经营的收益性数据分析 | 第50-55页 |
·日本混业经营的成本数据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分析及结论 | 第56-57页 |
5. 混业经营的中国分析 | 第57-65页 |
·混业经营的标准 | 第57页 |
·混业经营在我国的适应性分析 | 第57-60页 |
·我国分业经营面临的压力 | 第57-59页 |
·外部影响 | 第57-58页 |
·内部影响 | 第58-59页 |
·我国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 | 第59-60页 |
·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为混业经营提供了条件 | 第59页 |
·信贷风险的化解为混业经营打下了基础 | 第59-60页 |
·金融监管政策开始为混业经营预留空间 | 第60页 |
·混业经营在中国的现状 | 第60-65页 |
·银保合作 | 第61-62页 |
·银证合作 | 第62-63页 |
·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 | 第63-64页 |
·结论 | 第64-65页 |
6 我国开展混业经营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| 第65-78页 |
·开展混业经营的障碍 | 第65-70页 |
·银行自身的问题 | 第65-66页 |
·我国银行进行的间接融资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| 第65页 |
·我国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缺乏突破性进展 | 第65页 |
·银行业的传导机制和业务能力还不够完善 | 第65-66页 |
·我国现行的银行会计制度还很不完善 | 第66页 |
·证券市场的问题 | 第66-67页 |
·市场规模不大,国民经济证券化率不高 | 第66页 |
·证券市场不成熟,运作不很规范 | 第66-67页 |
·证券市场目前功能有限,不能满足企业居民的投资理财需要 | 第67页 |
·从证券公司来看,也存在经营机制不健全问题 | 第67页 |
·监管及法律问题 | 第67-69页 |
·监管问题 | 第68页 |
·法律问题 | 第68-69页 |
·人员问题 | 第69页 |
·诚信问题 | 第69-70页 |
·提出相应的对策 | 第70-76页 |
·改革银行体系 | 第70-72页 |
·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 | 第70-71页 |
·调整金融机构组织结构 | 第71页 |
·建立地方金融体系 | 第71页 |
·业务服务拓新 | 第71-72页 |
·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 | 第72-73页 |
·加强银证合作 | 第72-73页 |
·加快优秀企业的上市步伐 | 第73页 |
·扩大规模和容量 | 第73页 |
·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| 第73-74页 |
·健全金融混业经营的法律体系 | 第74-75页 |
·构建新型人才选拔机制 | 第75页 |
·加强诚信建设 | 第75-76页 |
·高度重视公司治理的基础性作用 | 第75-76页 |
·发挥行业自律组织效应 | 第76页 |
·推动以媒体监督为核心的体系建设 | 第76页 |
·我国混业经营的模式探讨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后记 | 第81-8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及获奖情况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