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1 前言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相关概念 | 第11-13页 |
·森林公园 | 第11页 |
·景观敏感度 | 第11-12页 |
·景观视觉敏感度 | 第12页 |
·景观生态敏感度 | 第12页 |
·地理信息系统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8页 |
·景观视觉敏感度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·景观生态敏感度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2 研究区域概况、内容方法及资料收集处理 | 第18-23页 |
·研究区域概况 | 第18-19页 |
·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8-19页 |
·人文历史资源 | 第19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页 |
·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·资料收集与处理 | 第20-23页 |
·资料收集 | 第20-21页 |
·资料处理 | 第21-23页 |
3 景观敏感度的分析方法 | 第23-34页 |
·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相对坡度景观视觉敏感度(Sa) | 第23-24页 |
·相对距离景观视觉敏感度(Sd) | 第24页 |
·出现机率景观视觉敏感度(St) | 第24-25页 |
·醒目程度景观视觉敏感度(Sc) | 第25页 |
·景观视觉敏感度综合分析 | 第25页 |
·景观生态敏感度分析方法 | 第25-29页 |
·生态敏感度因子的选择 | 第27-28页 |
·各因子权重的确定 | 第28页 |
·单因子生态敏感度分析 | 第28页 |
·景观生态敏感度综合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景观敏感度研究中所涉及的GIS 空间分析功能 | 第29-32页 |
·表面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空间查询 | 第30页 |
·缓冲区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可视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叠加分析 | 第3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4 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 | 第34-46页 |
·相对坡度景观视觉敏感度(Sa) | 第34-36页 |
·相对距离景观视觉敏感度(Sd) | 第36-38页 |
·出现机率景观视觉敏感度(St) | 第38-41页 |
·醒目程度景观视觉敏感度(Sc) | 第41-43页 |
·景观视觉敏感度综合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5 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敏感度分析 | 第46-58页 |
·生态敏感度因子的选择 | 第46-47页 |
·各因子权重的确定 | 第47-48页 |
·单因子生态敏感度分析 | 第48-54页 |
·景观生态敏感度综合分析 | 第54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6 基于景观敏感度的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规划建议 | 第58-62页 |
·视觉分级保护 | 第58-59页 |
·生态分级保护 | 第59-60页 |
·综合保护规划 | 第60-62页 |
7 结论与讨论 | 第62-64页 |
·结论 | 第62-63页 |
·讨论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