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| 第8-10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工具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工具 | 第11页 |
| ·本文主要创新点 | 第11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框架 | 第11-14页 |
| ·论文的篇章结构 | 第11-12页 |
| ·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| 第12-14页 |
| 2 文献综述 | 第14-23页 |
| ·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 | 第14-17页 |
| ·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起源 | 第14-16页 |
| ·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发展 | 第16-17页 |
| ·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相关内容概述 | 第17-21页 |
| ·知识管理的内容 | 第17-19页 |
| ·知识共享的相关内容 | 第19-21页 |
| ·社会网络分析观点下的知识共享 | 第21-23页 |
| 3 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及其具体含义 | 第23-26页 |
| ·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显示方法 | 第23页 |
| ·矩阵 | 第23页 |
| ·图论 | 第23页 |
| ·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步骤 | 第23-24页 |
| ·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在知识共享研究中的具体含义 | 第24-26页 |
| ·整体网络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·个体网络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4 案例分析 | 第26-41页 |
| ·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步骤 | 第26-31页 |
| ·明确研究目标 | 第26页 |
| ·确定研究对象 | 第26-27页 |
| ·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的实施 | 第27-28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28-31页 |
| ·整体网络描述 | 第31-32页 |
| ·整体网络中心度(Degree) | 第31页 |
| ·整体网络密度(Density) | 第31-32页 |
| ·小团体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·个体网络分析 | 第33-39页 |
| ·点度中心度(degree centrality) | 第33-35页 |
| ·接近中心度(closeness centrality) | 第35-37页 |
| ·中介中心度(betweenness centrality) | 第37-38页 |
| ·特征向量中心度(eigenvector centrality) | 第38-39页 |
| ·结论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5 改善组织内知识交流中出现的问题 | 第41-43页 |
| ·发展关键节点 | 第41页 |
| ·桥接结构洞 | 第41页 |
| ·降度 | 第41-42页 |
| ·连接孤立点 | 第42页 |
| ·创造良好的知识交流氛围 | 第42-43页 |
| 6 总结与展望 | 第43-45页 |
| ·全文总结 | 第43-44页 |
| ·进一步研究展望 | 第44-45页 |
| 致谢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| 附录 | 第49-50页 |
| A. 某科研团体调查问卷 | 第49-50页 |
| B. 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