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工作论文

农民利益表达:寻求国家与乡村的有效衔接

摘要第1-12页
ABSTRACT第12-18页
第一章 导论第18-46页
 一、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8-24页
 二、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4-36页
  (一) 国内相关研究第24-30页
  (二) 国外相关研究第30-34页
  (三) 相关研究述评第34-36页
 三、分析框架与内容第36-40页
  (一) 分析框架第36-39页
  (二) 研究假说第39页
  (三) 研究内容第39-40页
 四、研究方法与资料第40-45页
  (一) 基本方法论第40-43页
  (二) 具体研究方法第43-44页
  (三) 研究资料获取第44-45页
 五、可能的创新之处第45-46页
第二章 农民利益表达的理论概述第46-72页
 第一节 利益、利益表达与农民第46-54页
  一、利益的基本内涵第46-49页
  二、利益表达的涵义第49-51页
  三、农民的概念界定第51-54页
 第二节 农民利益表达的理论基础第54-63页
  一、政治过程理论第54-57页
  二、参与民主理论第57-60页
  三、公平正义理论第60-63页
 第三节 农民利益表达与政治现代化第63-70页
  一、政治参与:乡村政治现代化的关键第63-65页
  二、参与类型:动员支持抑或利益表达第65-68页
  三、普力夺主义:非制度化农民利益表达第68-69页
  四、制度化吸纳:乡村政治现代化的未来第69-70页
 本章小结第70-72页
第三章 中国农民利益表达的历史变迁第72-114页
 第一节 古代专制皇权治下的乡村利益诉求第72-90页
  一、皇权的至上与乡村的封闭第73-79页
  二、乡村内部的利益协调机制第79-83页
  三、自下而上的隐形政治轨道第83-85页
  四、面向官方的诉讼与法外抗争第85-89页
  五、脆弱的衔接与"一治一乱"第89-90页
 第二节 民国政权建设时期的农民利益表达第90-103页
  一、国家的下沉与乡村的崩坏第90-95页
  二、双轨的拆除与双重掠夺第95-99页
  三、法外抗争抑或参加革命第99-102页
  四、表达的缺失与下沉的失败第102-103页
 第三节 新中国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利益表达第103-112页
  一、国家的渗透与乡村的重构第103-106页
  二、动员参与中的非理性表达第106-109页
  三、日常抵抗式的反向表达第109-111页
  四、遮蔽表达与全能政治的退场第111-112页
 本章小结第112-114页
第四章 中国农民利益表达的现状分析第114-146页
 第一节 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的主要方式第114-126页
  一、政治选举第115-116页
  二、精英代理第116-117页
  三、媒体舆论第117-118页
  四、法律诉讼第118-120页
  五、公民信访第120-122页
  六、庇护型表达第122-123页
  七、抗争性表达第123-126页
 第二节 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问题第126-139页
  一、表达渠道:非制度化第127-129页
  二、表达平台:非组织化第129-131页
  三、表达方式:非合法化第131-133页
  四、表达内容:非权利化第133-136页
  五、表达意识:非主体化第136-139页
 第三节 我国农民利益表达困境的负面影响第139-143页
  一、阻碍政治输入,侵蚀政府的合法性第139-140页
  二、损害农民利益,妨碍社会公平正义第140-141页
  三、加剧社会抗争,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第141-142页
  四、国家与乡村:缺乏稳定的双向衔接第142-143页
 本章小结第143-146页
第五章 影响当代农民利益表达的社会基础第146-180页
 第一节 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第146-161页
  一、象征与断裂:政治认知的模糊性第147-150页
  二、认同与离异:政治情感的层次性第150-153页
  三、服从与挑战:臣民取向的复杂性第153-157页
  四、渴望与务实:参与取向的两面性第157-160页
  五、基本结论:一种不利于表达的政治文化第160-161页
 第二节 中国乡村社会的自我组织第161-171页
  一、宗族政治的封闭与保守第162-165页
  二、非政府组织的功能缺位第165-167页
  三、其他社会关联的松散化第167-169页
  四、原子化:农民表达的阿喀琉斯之踵第169-171页
 第三节 中国乡村社会的精英流动第171-177页
  一、乡村精英的身份界定第172-173页
  二、利益表达中的精英角色第173-175页
  三、乡村衰败下的精英流失第175-177页
 本章小结第177-180页
第六章 影响当代农民利益表达的国家体制第180-206页
 第一节 制度化表达渠道的功能淤塞第180-191页
  一、基层党组织的官僚化第180-182页
  二、基层人大的功能虚化第182-184页
  三、信访制度的拥堵不堪第184-187页
  四、法律诉讼的高昂成本第187-189页
  五、大众传媒的舆论死角第189-191页
 第二节 村民自治制度的内在局限性第191-197页
  一、基层政府对村庄的过度控制第191-194页
  二、村庄权力内部授权的缺陷第194-196页
  三、角色冲突下的利益分离结构第196-197页
 第三节 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单轨特征第197-205页
  一、基层政府单一的授权来源第198-199页
  二、基层政府自身的利益冲动第199-201页
  三、国家目标与农民利益的冲突第201-202页
  四、缺乏政府回应性的基层行政第202-205页
 本章小结第205-206页
第七章 国家与乡村的衔接:推进农民利益表达的路径选择第206-230页
 第一节 乡村层面:农民利益表达社会基础的改良第206-214页
  一、政治社会化:民主法制观念的普及第207-209页
  二、社会自组织:农民利益表达组织化第209-212页
  三、城乡一体化:乡村繁荣与精英回流第212-214页
 第二节 国家层面:农民利益表达体制束缚的破除第214-223页
  一、法制化建设:表达权利的法律保障第215-218页
  二、政治民主化:表达权的扩大与落实第218-221页
  三、行政体制改革:基层行政的回应性第221-223页
 第三节 推进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的具体政策建议第223-228页
  一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第224页
  二、鼓励农民组织发展第224-225页
  三、改革公民信访制度第225-226页
  四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第226-227页
  五、搭建农村舆论平台第227页
  六、创新基层民主参与形式第227-228页
 本章小结第228-230页
结语第230-238页
参考文献第238-250页
附录第250-268页
 附录1:中国农村地区政治文化调查问卷第250-259页
 附录2:关于F乡镇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调解资料第259-260页
 附录3:B县《备案信访老户档案——胡以石》材料节选第260-262页
 附录4:B县《备案信访老户档案——胡国华》材料节选第262-265页
 附录5:关于国家与乡村之间两种不同衔接模式的图示第265-266页
 附录6:本论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图示第266-268页
致谢第268-270页
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第270页

论文共2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鲍氏层孔菌菌丝体多糖分离纯化、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
下一篇: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及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