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
摘要 | 第1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9页 |
绪论 | 第19-35页 |
一、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9-21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21-30页 |
三、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| 第30页 |
四、研究的重点和结构 | 第30-32页 |
五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| 第32-35页 |
第一章 农家的概念与源流 | 第35-69页 |
第一节 农家及其特征 | 第35-47页 |
一、农家的概念 | 第35-39页 |
二、农家与农家学派 | 第39-42页 |
三、秦以后农家与先秦农家的传承关系 | 第42-45页 |
四、农家与农书的关系 | 第45-47页 |
第二节 先秦农家的产生与发展 | 第47-56页 |
一、先秦农家产生的背景 | 第48-50页 |
二、先秦农家的产生 | 第50-53页 |
三、先秦农家的发展 | 第53-56页 |
第三节 秦以后农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| 第56-69页 |
一、两汉农家代表人物及农家的发展特征 | 第57-59页 |
二、魏晋至唐末的农家代表人物及农家的发展特征 | 第59-62页 |
三、宋元农家代表人物及农家发展的特征 | 第62-64页 |
四、明清农家代表人物及农家发展的特征 | 第64-69页 |
第二章 农家著作的撰写与流传 | 第69-113页 |
第一节 农家所著农书的数量和种类 | 第69-75页 |
一、农家所著农书的数量 | 第69-73页 |
二、农家所著农书的种类 | 第73-75页 |
第二节 农家撰著农书的动机 | 第75-83页 |
一、资政重本 | 第76-78页 |
二、总结农业生产技术 | 第78-81页 |
三、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 | 第81-83页 |
第三节 农家撰著农书的资料来源 | 第83-94页 |
一、历史文献的积累 | 第83-88页 |
二、农业实践经验 | 第88-90页 |
三、调查采访 | 第90-94页 |
第四节 农家著作内容结构的嬗变 | 第94-105页 |
一、先秦农家著作的内容结构及其特色 | 第94-96页 |
二、两汉农家著作的内容结构及其特色 | 第96-98页 |
三、魏晋至唐末农家著作的内容结构及其特色 | 第98-100页 |
四、宋元农家著作的内容结构及其特色 | 第100-103页 |
五、明清农家著作的内容结构及其特色 | 第103-105页 |
第五节 农家著作的刊印与流传 | 第105-113页 |
一、农家著作在国内的刊印和流传 | 第106-108页 |
二、农家著作在国外的流传 | 第108-110页 |
三、农家著作在近代的整理与出版 | 第110-113页 |
第三章 农家文化中的农学思想 | 第113-151页 |
第一节 农业"三才"思想 | 第113-121页 |
一、"三才"理论的确立 | 第113-116页 |
二、"三才"理论的逐步发展 | 第116-118页 |
三、"三才"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| 第118-121页 |
第二节 古代农家对农时的认识 | 第121-134页 |
一、农家指时方式的特色 | 第122-126页 |
二、农家的农时内涵 | 第126-130页 |
三、农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| 第130-134页 |
第三节 用养结合思想 | 第134-142页 |
一、用养结合思想的发展过程 | 第134-137页 |
二、养地的主要手段 | 第137-142页 |
第四节 农家的"三宜"思想 | 第142-151页 |
一、唐代以前的"三宜"思想 | 第142-144页 |
二、宋元时期的"三宜"思想 | 第144-147页 |
三、明清时期的"三宜"思想 | 第147-151页 |
第四章 古代农家的农业技术贡献 | 第151-199页 |
第一节 总结土地利用和土壤耕作技术 | 第151-159页 |
一、土地利用 | 第151-154页 |
二、北方土壤耕作技术 | 第154-156页 |
三、南方土壤耕作技术 | 第156-159页 |
第二节 传承粮食作物种植技术 | 第159-167页 |
一、品种选育 | 第159-162页 |
二、播种及育苗移栽 | 第162-165页 |
三、中耕除草技术 | 第165-167页 |
第三节 总结林业、园艺经验 | 第167-174页 |
一、林业 | 第168-170页 |
二、蔬菜种植 | 第170-172页 |
三、果树、茶树及其它园艺 | 第172-174页 |
第四节 探讨蚕桑、畜牧兽医知识 | 第174-182页 |
一、栽桑知识 | 第174-176页 |
二、养蚕知识 | 第176-178页 |
三、畜牧兽医知识 | 第178-182页 |
第五节 总结农产品加工技术 | 第182-190页 |
一、主食加工 | 第182-185页 |
二、副食加工 | 第185-187页 |
三、酿造 | 第187-190页 |
第六节 对农具的改进和记载 | 第190-199页 |
一、整地农具 | 第190-192页 |
二、播种和中耕农具 | 第192-194页 |
三、灌溉农具 | 第194-196页 |
四、收获和加工农具 | 第196-199页 |
第五章 农家文化中的农业经营管理思想 | 第199-229页 |
第一节 重农思想 | 第199-206页 |
一、农业是衣食之本、财富之源 | 第199-202页 |
二、农业关系国家兴衰和社会稳定 | 第202-204页 |
三、农业影响社会道德风尚 | 第204-206页 |
第二节 农家的农业宏观管理思想 | 第206-212页 |
一、国家的农业管理 | 第207-209页 |
二、地方官员或政府的农业管理 | 第209-212页 |
第三节 农家的农业家庭经营管理思想 | 第212-229页 |
一、集约化多种经营思想 | 第213-217页 |
二、农事安排和劳动力管理 | 第217-221页 |
三、对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 | 第221-224页 |
四、家庭经济的成本核算 | 第224-229页 |
第六章 古代农家的防灾备荒措施及思想 | 第229-265页 |
第一节 农家对灾荒的认识 | 第229-238页 |
一、农业灾害成因及形成过程 | 第229-232页 |
二、农业灾荒的类型 | 第232-235页 |
三、农业灾害的影响 | 第235-238页 |
第二节 农家的水利防灾措施 | 第238-246页 |
一、建设水利工程 | 第239-241页 |
二、灌溉排涝 | 第241-244页 |
三、运用提水农具 | 第244-246页 |
第三节 农家的抗灾技术 | 第246-255页 |
一、水旱灾害的抗御 | 第246-249页 |
二、生物灾害的防治 | 第249-253页 |
三、低温及风灾的防范 | 第253-255页 |
第四节 农家的备荒思想及措施 | 第255-265页 |
一、多种经营备荒 | 第256-258页 |
二、储备节用固本 | 第258-261页 |
三、搜集食物替代品充饥 | 第261-265页 |
第七章 农家文化中的民生关怀 | 第265-303页 |
第一节 农家民生关怀产生的动因 | 第265-278页 |
一、自然环境变迁对民生的影响 | 第265-270页 |
二、恶劣的社会环境对民生的危害 | 第270-272页 |
三、农家学者对民生艰难的切实体验 | 第272-275页 |
四、儒学知识背景的影响 | 第275-278页 |
第二节 古代农家对民生的关注 | 第278-286页 |
一、对百姓生命的关注 | 第279-281页 |
二、对百姓负担的的慨叹 | 第281-283页 |
三、对百姓苦累的悲悯 | 第283-286页 |
第三节 农家改善民生的措施 | 第286-294页 |
一、解决百姓生产和生活难题 | 第286-289页 |
二、维护百姓权益 | 第289-292页 |
三、保障百姓生活安定 | 第292-294页 |
第四节 农家民生思想评析 | 第294-303页 |
一、古今人民和学者对农家民生关注的评价 | 第295-298页 |
二、农家民生思想的形成过程 | 第298-301页 |
三、农家民生关注的焦点 | 第301-303页 |
第八章 农家的历史地位和农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| 第303-331页 |
第一节 农家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 | 第303-310页 |
一、古代学者视野中的农家 | 第303-306页 |
二、现代学者视野中的农家 | 第306-308页 |
三、对农家的再思考 | 第308-310页 |
第二节 农家的技术精华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| 第310-317页 |
一、用养结合技术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启示 | 第311-313页 |
二、立体循环经营对生态农业的启示 | 第313-315页 |
三、技术精华对有机农业的贡献 | 第315-317页 |
第三节 农家思想精华的现实意义 | 第317-324页 |
一、农家农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| 第318-319页 |
二、农家经营思想的借鉴意义 | 第319-321页 |
三、农家重农思想的现实意义 | 第321-324页 |
第四节 继承和弘扬古代农家的学风 | 第324-331页 |
一、继承农家的治学目的和态度 | 第324-326页 |
二、借鉴农家的治学方法 | 第326-328页 |
三、发扬农家民生关怀的精神 | 第328-331页 |
结语 | 第331-3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5-345页 |
致谢 | 第345-34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3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