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研究
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3-24页 |
第一节 选题意义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区域 | 第14-18页 |
一、研究对象 | 第14-16页 |
二、研究区域 | 第16-18页 |
第三节 研究内容、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8-20页 |
一、工作假说 | 第18-19页 |
二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| 第19-20页 |
三、研究目标 | 第20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| 第20-22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二、技术路线 | 第21页 |
三、数据来源 | 第21-22页 |
第五节 研究的特色、重点难点、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| 第22-24页 |
一、研究的特色 | 第22页 |
二、重点难点 | 第22页 |
三、主要观点及创新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农户兼业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| 第24-44页 |
第一节 农户经济理论与配第--克拉克定理 | 第24-26页 |
一、农户经济理论 | 第24-26页 |
二、配第—克拉克定理 | 第26页 |
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6-30页 |
一、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| 第27-28页 |
二、劳动力流动的决策 | 第28页 |
三、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| 第28-30页 |
第三节 劳动供给决策 | 第30-35页 |
一、工作决策论 | 第30-32页 |
二、家庭生产理论 | 第32-33页 |
三、家庭论 | 第33-35页 |
第四节 农户兼业的分析模型构建 | 第35-40页 |
一、务农、兼业及闲暇的三重选择 | 第36-39页 |
二、家庭联合劳动力供给决策 | 第39-40页 |
第五节 农户兼业的研究进展 | 第40-44页 |
第三章 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的历史变迁 | 第44-69页 |
第一节 唐代苏州的农户经济 | 第44-49页 |
一、唐代苏州的人口及农户类型 | 第44-46页 |
二、唐代苏州农业的发展 | 第46-48页 |
三、农户家庭副业与商品经济发展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明清时期苏州农户兼业 | 第49-58页 |
一、明清时期苏州的社会经济状况 | 第49-50页 |
二、明清时期苏州的农户经济 | 第50-55页 |
三、农户兼业对工业化、城市化的影响 | 第55-58页 |
第三节 近代苏州农户兼业及其影响 | 第58-69页 |
一、苏州农户的分化 | 第59-61页 |
二、兼业对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影响 | 第61-67页 |
三、小农家庭手工业的凋敝 | 第67-69页 |
第四章 农户兼业行为的现状及决定因素 | 第69-85页 |
第一节 苏州农户兼业的现状 | 第69-75页 |
一、计划经济条件下苏州农村的非农经济 | 第69-72页 |
二、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的农户分化 | 第72-75页 |
第二节 苏州农户兼业调查及因素分析 | 第75-81页 |
一、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的实证分析 | 第76-80页 |
二、影响农户兼业行为的相关因素 | 第80-81页 |
第三节 苏州农户兼业深化及其原因分析 | 第81-85页 |
一、农户兼业深化概念 | 第81-83页 |
二、农户兼业深化的原因分析 | 第83-85页 |
第五章 农户兼业的微观经济效应 | 第85-102页 |
第一节 农外兼业对农户经济的影响 | 第85-94页 |
一、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| 第85-90页 |
二、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 | 第90-92页 |
三、非农兼业对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| 第92-94页 |
第二节 非农兼业对农户迁移意愿的影响 | 第94-102页 |
一、苏州农户的迁移情况 | 第94-97页 |
二、相关调查与分析 | 第97-100页 |
三、几点思考 | 第100-102页 |
第六章 农户兼业的宏观经济效应 | 第102-117页 |
第一节 农外兼业对农村收入分布的影响 | 第102-106页 |
一、收入差距的衡量 | 第102-103页 |
二、分析方法 | 第103-106页 |
第二节 农外兼业对苏州农业发展的影响 | 第106-117页 |
一、兼业深化对农业经营的影响 | 第107-111页 |
二、促进农户分化及土地规模经营的对策 | 第111-117页 |
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后续研究问题 | 第117-121页 |
第一节 全文主要结论 | 第117-119页 |
第二节 后续研究问题 | 第119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27页 |
附录 | 第127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-135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和科研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