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9页 |
·大豆花叶病毒 | 第11-17页 |
·大豆花叶病毒的特性 | 第11-12页 |
·SMV侵染大豆后的症状 | 第12页 |
·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 | 第12-15页 |
·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源筛选 | 第15-17页 |
·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遗传 | 第17-21页 |
·成株抗性遗传 | 第17-20页 |
·抗侵染的遗传研究 | 第17-19页 |
·抗扩展的遗传研究 | 第19页 |
·症状反应的遗传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种粒抗性遗传 | 第20页 |
·大豆对SMV抗性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(SMV)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| 第21-28页 |
·分子标记概述 | 第21-22页 |
·SSR分子标记应用 | 第22-25页 |
·构建大豆分子遗传图谱 | 第22-23页 |
·标记辅助选择 | 第23-24页 |
·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 | 第24-25页 |
·大豆对SMV的抗性(抗侵染)基因定位及其分子标记 | 第25-28页 |
·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与抗性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| 第29-39页 |
·引言 | 第29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29-32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9-30页 |
·病毒株系 | 第29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29-30页 |
·杂交组合的配制 | 第30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0-32页 |
·病毒保存方法 | 第30页 |
·抗源筛选的接种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田间试验与网室接种 | 第31页 |
·接种方法 | 第31页 |
·磷酸缓冲液的配制 | 第31页 |
·抗性遗传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8页 |
·抗源筛选 | 第32-33页 |
·抗性鉴定与遗传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抗性基因的等位性分析 | 第34-38页 |
·讨论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 | 第39-55页 |
·引言 | 第39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39-44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9页 |
·亲本材料 | 第39页 |
·病毒株系 | 第3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9-44页 |
·DNA的提取 | 第39-40页 |
·提取叶片DNA涉及的试剂及配方 | 第40页 |
·模板DNA浓度检测 | 第40-41页 |
·抗感池的制备 | 第41页 |
·引物 | 第41页 |
·PCR扩增反应 | 第41页 |
·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| 第41-43页 |
·试验过程中涉及的主要试验仪器 | 第43-44页 |
·连锁分析与连锁图绘制 | 第4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4-52页 |
·多态性引物筛选 | 第44-45页 |
·科丰1号×南农1138-2 F2代群体SSR带型分析及抗病基因的标记定位 | 第45-52页 |
·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电泳图 | 第45-47页 |
·科丰1号×南农1138-2 F2代群体SSR带型分析 | 第47-52页 |
·抗病基因的标记定位 | 第52页 |
·讨论 | 第52-55页 |
第四章 大豆种质对SMV抗性的SSR标记辅助选择 | 第55-59页 |
·引言 | 第55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55-5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5-56页 |
·所用品种 | 第55页 |
·所用引物 | 第55-5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6页 |
·DNA的提取与检测 | 第56页 |
·SSR引物的来源及合成 | 第56页 |
·PCR扩增反应及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| 第5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6-57页 |
·SSR分子鉴定结果与接种鉴定结果的比较 | 第56-57页 |
·讨论 | 第57-59页 |
第五章 全文结论 | 第59-61页 |
·全文结论 | 第59-60页 |
·大豆对SC10株系的抗性遗传 | 第59页 |
·大豆对SC10株系抗性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| 第59页 |
·大豆对SC10株系抗性基因的定位 | 第59页 |
·分子标记辅助对SC13株系抗性基因的选择 | 第59-60页 |
·创新点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73页 |
附录1 聚类用品种名称和鉴定结果 | 第73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