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2页 |
| ·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| 第7-10页 |
| ·我国钢铁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| 第7-8页 |
| ·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大 | 第8-10页 |
| ·我国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 | 第10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本论文研究的根本目的 | 第10页 |
| ·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| ·本论文研究的社会意义 | 第10页 |
| ·本论文研究的实践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第二章 发展钢铁企业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 | 第12-18页 |
| ·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涵义 | 第12页 |
| ·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| 第12-18页 |
| ·循环经济的起源 | 第12-13页 |
| ·循环经济的3R原则 | 第13-14页 |
| 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| 第14-18页 |
| 第三章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| 第18-23页 |
| ·当前国外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| 第18页 |
| ·德国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践 | 第18页 |
| ·日本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践 | 第18页 |
| ·我国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| 第18-23页 |
| ·能源循环利用 | 第18-20页 |
| ·铁元素的循环利用 | 第20页 |
| ·钢渣、铁渣的综合利用 | 第20-21页 |
| 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| 第21-23页 |
| 第四章 我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| 第23-28页 |
| ·管理上的问题 | 第23-24页 |
| ·经济评价体系问题 | 第24页 |
| ·人才问题 | 第24-25页 |
| ·技术与装备的问题 | 第25-26页 |
| ·资金问题 | 第26-28页 |
| 第五章 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| 第28-41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| 第28-29页 |
| ·系统性原则 | 第28页 |
| ·科学性原则 | 第28页 |
| ·3 R原则 | 第28页 |
| ·可比性原则 | 第28-29页 |
| ·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| 第29-35页 |
| ·管理指标 | 第30-32页 |
| ·经济指标 | 第32页 |
| ·生态环境效益指标 | 第32-33页 |
| ·循环特征指标 | 第33-35页 |
| ·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| 第35-41页 |
| ·模型的构建 | 第35页 |
| ·评价指标的权重 | 第35-36页 |
| ·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等级划分及标准集构建 | 第36-38页 |
| ·混合评价指标的处理 | 第38-39页 |
| ·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| 第39-41页 |
| 第六章 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效果评价实证分析 | 第41-51页 |
| ·计算指标权重 | 第41-45页 |
| ·计算变量层各指标权重 | 第41-44页 |
| ·计算状态层各指标权重 | 第44-45页 |
| ·计算系统层各指标权重 | 第45页 |
| ·确定指标层各个指标的隶属度 | 第45-48页 |
| ·定性指标的隶属度 | 第46-47页 |
| ·计算定量指标的隶属度 | 第47-48页 |
| ·进行分层模糊综合评价 | 第48-50页 |
| ·进行状态层的因素评价 | 第48-49页 |
| ·进行系统层各个指标的模糊评价 | 第49页 |
| ·进行总体层模糊综合评价 | 第49-50页 |
| ·结论 | 第50-51页 |
| 第七章 我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| 第51-54页 |
| ·积极宣传循环经济,树立钢铁企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| 第51页 |
| ·加强宏观调控,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| 第51页 |
| ·限制淘汰、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,开展循环经济规划 | 第51页 |
| ·建立环境保护的挤压机制、监控机制和奖罚机制 | 第51-52页 |
| ·建立循环型钢铁生态工业园 | 第52页 |
| ·建立人才流动制度 | 第52页 |
| ·制定延伸生态产业链的相关政策 | 第52-53页 |
| ·加大钢铁行业科技投入,拓宽国际合作渠道 | 第53-54页 |
| 结论 | 第54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