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校学术交流中心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0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3-14页 |
·高校是城市人文精神的代表之一 | 第13页 |
·高校与城市的“互动”发展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对象、内容和相关概念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·相关概念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、基础及创新性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·研究基础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创新性 | 第18页 |
·研究框架及思路 | 第1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8页 |
本章参考文献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高校学术交流中心的特殊性、现状及问题 | 第20-27页 |
·特殊性分析 | 第20-23页 |
·使用者、行为活动、功能需求的特殊性 | 第20-23页 |
·使用者的特殊性 | 第20页 |
·行为活动的特殊性 | 第20-21页 |
·功能需求的特殊性 | 第21-23页 |
·建筑性质的特殊性 | 第23页 |
·开发管理主体的特殊性 | 第23页 |
·现状分析 | 第23-25页 |
·等级及等级趋势 | 第23-24页 |
·规模及规模趋势 | 第24-25页 |
·规模与高校人数关系 | 第24页 |
·规模概况与规模趋势 | 第24-25页 |
·面临的问题 | 第25-26页 |
·改进建议 | 第2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高校学术交流中心规划设计研究 | 第27-56页 |
·高校学术交流中心与高校的关系 | 第27-29页 |
·相互影响 | 第27-28页 |
·学术交流中心对于高校的空间结构作用 | 第28-29页 |
·活跃作用 | 第28页 |
·过渡作用 | 第28-29页 |
·高校学术交流中心的规划调研与启示 | 第29-46页 |
·调研统计 | 第29-39页 |
·选址 | 第39-41页 |
·分析 | 第39页 |
·启示 | 第39-41页 |
·总平面布局 | 第41-43页 |
·分析 | 第41页 |
·启示 | 第41-43页 |
·朝向规划 | 第43-44页 |
·分析 | 第43页 |
·启示 | 第43-44页 |
·场地与校园的关系 | 第44页 |
·分析 | 第44页 |
·启示 | 第44页 |
·停车规划 | 第44-46页 |
·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启示 | 第45-46页 |
·高校学术交流中心的规划设计模式初探 | 第46-55页 |
·学术交流中心组团模型 | 第46-49页 |
·基本原理——组团化 | 第47页 |
·组团内的功能分区 | 第47-48页 |
·组团内功能区的布置 | 第48-49页 |
·选址 | 第49页 |
·空间联系 | 第49-50页 |
·总平面布局 | 第50-51页 |
·朝向规划 | 第51页 |
·场地与校园的关系 | 第51页 |
·停车规划 | 第51页 |
·景观规划 | 第51-52页 |
·优点与缺点 | 第52-53页 |
·优点 | 第52-53页 |
·缺点 | 第53页 |
·理想组团模型示例 | 第53-55页 |
·组团模型雏形 | 第53-54页 |
·理想组团模型示意 | 第54-5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5页 |
本章参考文献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高校学术交流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| 第56-97页 |
·建筑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| 第56-60页 |
·功能分区 | 第56页 |
·功能流线 | 第56-57页 |
·建筑出入口设置 | 第57-59页 |
·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启示 | 第58-59页 |
·出入口的设置选择 | 第59页 |
·学术交流活动发生场所 | 第59-60页 |
·接待区 | 第60-82页 |
·入口接待功能 | 第60-68页 |
·基本概况 | 第60-63页 |
·规模与面积指标 | 第63-64页 |
·平面布局及流线 | 第64-65页 |
·设计建议——入口接待功能理想模型 | 第65-68页 |
·住宿功能 | 第68-76页 |
·基本概况 | 第68-69页 |
·规模与面积指标 | 第69-70页 |
·设计建议 | 第70-72页 |
·标准间的空间尺度优化——理想标准间模型 | 第72-76页 |
·餐饮功能 | 第76-82页 |
·基本概况 | 第76-79页 |
·规模与面积指标 | 第79页 |
·设计建议 | 第79-82页 |
·学术交流区 | 第82-88页 |
·基本概况 | 第82-85页 |
·调研及启示 | 第82-83页 |
·内容的设置选择 | 第83-85页 |
·规模与面积指标 | 第85页 |
·设计建议——学术交流区理想模型 | 第85-88页 |
·基本设计建议 | 第85-87页 |
·开放性“动态”小型学术交流空间的营造 | 第87-88页 |
·康体区 | 第88-93页 |
·基本概况 | 第88-92页 |
·调研及启示 | 第88-90页 |
·内容的设置选择 | 第90-92页 |
·规模与面积指标 | 第92页 |
·设计建议 | 第92-93页 |
·后勤服务设施 | 第93-96页 |
·基本概况 | 第93-94页 |
·调研及启示 | 第93-94页 |
·内容的设置选择 | 第94页 |
·规模、面积指标与员工人数 | 第94-95页 |
·设计建议 | 第95-9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6页 |
本章参考文献 | 第96-97页 |
第五章 学术交流中心户外交流场所研究 | 第97-104页 |
·调研及启示 | 第97-98页 |
·调研 | 第98页 |
·启示 | 第98页 |
·基本原理 | 第98页 |
·设计建议 | 第98-102页 |
·确定交流场所的限定性与秩序感 | 第99页 |
·交流场所尺度的限定 | 第99页 |
·交流场所的层次与等级 | 第99页 |
·内聚性交流空间的营造 | 第99-102页 |
·组织模式——完整性 | 第99-100页 |
·界面——可理解性 | 第100页 |
·休息设施——连续性 | 第100-101页 |
·环境——舒适性 | 第101-102页 |
·组团内的空间联系 | 第10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本章参考文献 | 第103-104页 |
结论 | 第104-107页 |
学术交流中心组团模型的具体方案猜想 | 第104-105页 |
总结 | 第105页 |
展望 | 第105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09页 |
附录 | 第109-131页 |
问卷 | 第109-112页 |
调研数据 | 第112-13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31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-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