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玉米(玉蜀黍)论文

玉米株型及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与分析

致谢第1-9页
中文摘要第9-11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1-24页
   ·玉米株型的相关研究第11-16页
     ·玉米株型的重要性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·株型与玉米叶片的空间分布第11页
       ·株型与玉米群体透光性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·株型与群体光合作用第12页
       ·株型与群体小气候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·株型与产量第13页
     ·玉米株型相关性状经典遗传学的研究进展第13-14页
     ·玉米株型相关性状QTL 定位研究进展第14-16页
     ·与产量相关的穗粒性状的QTL 定位研究进展第16页
   ·QTL 定位的原理及方法第16-22页
     ·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·作图群体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·QTL 定位常用的分子标记第18-19页
     ·QTL 定位的方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·区间作图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·复合区间作图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·多区间作图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·上位性效应第21页
     ·QTL 与环境互作第21-22页
     ·QTL 定位的应用第22页
   ·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22-24页
第二章 玉米SSR 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24-32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24-27页
     ·材料第24-25页
     ·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·DNA 的提取与纯化第25页
       ·SSR 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 ·SSR 分子标记分析方法第27页
     ·标记的偏分离分析第27页
     ·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27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27-30页
     ·图谱构建第27-29页
     ·F2 群体基因型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·F2 群体偏分离标记统计第29-30页
   ·讨论第30-32页
     ·SSR 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偏分离产生的原因及偏分离标记对QTL 定位的影响第31-32页
第三章 玉米株型相关性状的QTL 定位于分析第32-52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32-34页
     ·试验材料及田间试验设计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·供试材料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·田间试验设计第33页
     ·性状调查第33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·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·方差分析、相关分析与遗传力分析第34页
     ·SSR 标记分析及连锁图谱的构建第34页
     ·QTL 定位分析第34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4-47页
     ·叶部性状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·F2:3 家系各叶部性状联合方差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·双亲、F1 及F2:3 家系叶部性状表现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·F2:3 家系群体叶部性状遗传力及其相关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·叶部性状QTL 定位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·单位点的符合区间作图法QTL 定位及效应分析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·主效QTL 的互作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·株高、穗位、穗上各节间距遗传分析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·F2:3 群体植株性状的表现、遗传力及其相关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·单位点的符合区间作图法QTL 定位及效应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·主效QTL 的互作分析第47页
   ·讨论第47-52页
     ·株型相关性状定位比较第47-48页
     ·株型相关性状QTL 的集中分布第48-49页
     ·玉米株型QTL 在群体改良上的应用第49-52页
第四章 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QTL 定位与遗传分析第52-65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 ·材料第52页
     ·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·田间试验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·SSR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53页
  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53页
       ·QTL 定位分析第53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53-63页
     ·表型数据的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·F2:3 家系各穗部性状联合方差分析第53页
       ·双亲、F1 及F2:3 家系穗粒性状表现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·F2:3 家系各穗粒性状表型、遗传相关和遗传力第54-55页
     ·穗粒性状QTL 定位第55-63页
       ·穗粒性状的QTL 定位及效应分析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·QTL 与环境互作和上位性分析第59-63页
   ·讨论第63-65页
     ·与以往其它研究穗粒性状QTL 定位结果比较第63-64页
     ·玉米相关穗粒性状的遗传基础第64页
     ·玉米穗粒相关性状QTL 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上的应用第64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73页
英文摘要第73-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基因ZmCOL的克隆及功能验证
下一篇:人工老化对玉米种子活力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