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CuO-CeO2纳米催化剂界面结构调控及其CO选择性氧化性能研究

致谢第6-8页
摘要第8-11页
Abstract第11-14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-47页
    1.1 前言第19-21页
    1.2 选择性氧化脱除CO催化剂的发展概况第21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贵金属催化剂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非贵金属铜系催化剂第27-30页
    1.3 CuO-CeO_2催化剂选择性氧化CO反应的机理研究第30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反应机理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活性物种第33-37页
    1.4 形貌可控的二氧化铈基纳米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37-4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形貌可控的CeO_2合成方法研究进展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形貌可控的CeO_2暴露晶面研究进展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形貌可控的CeO_2负载贵金属/过渡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第42-45页
    1.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立题依据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第46-47页
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47-55页
    2.1 原料与试剂第47页
    2.2 催化剂的制备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不同形貌CuO/CeO_2催化剂的制备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CeO_2纳米棒微结构的调控及CuO/CeO_2纳米棒催化剂的制备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不同表面铜覆盖度的CuO/CeO_2纳米棒催化剂的制备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不同过渡金属掺杂的CuO/CeO_2纳米棒催化剂的制备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复合型Cu_xCe_(1-x)O_2纳米棒催化剂的制备及后处理第50页
    2.3 催化剂活性评价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反应装置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催化性能评价第51页
    2.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51-55页
第三章 二氧化铈的形貌效应对CuO/CeO_2催化剂界面性质及催化性能的调控第55-69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5-56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讨论第56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形貌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结构/织构性质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表面元素分布及氧空穴浓度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氧化还原性能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In situ DRIFTs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3.3 小结第68-69页
第四章 二氧化铈的微结构以及铜覆盖度对CuO/CeO_2纳米棒催化剂界面性质及催化性能的调控第69-92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9-70页
    4.2 二氧化铈的微结构对CuO/CeO_2纳米棒催化剂界面性质及催化性能的调控第70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形貌分析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结构/织构性质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表面元素分布及氧空穴浓度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氧化还原性能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In situ DRIFTs分析第80-82页
    4.3 铜覆盖度对CuO/CeO_2纳米棒催化剂界面性质及催化性能的调控第82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结构/织构性质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表面元素分布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氧化还原性能及铜分散度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In situ DRIFTs分析第89-91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91-92页
第五章 过渡金属掺杂效应对CuO/CeO_2纳米棒催化剂界面性质及催化性能的调控第92-110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92-93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讨论第93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结构/织构性质第94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形貌和物相分析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表面元素分布及氧空位浓度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氧化还原性能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In situ DRIFTs分析第106-108页
    5.3 小结第108-110页
第六章 复合型Cu_xCe_(1-x)O_2纳米棒催化剂的合成及铜物种的迁移性研究第110-136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110-111页
    6.2 复合型Cu_xCe_(1-x)O_2纳米棒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CO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应用第111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形貌分析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结构/织构性质第114-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表面元素分布第117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动态储放氧性能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氧化还原性能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7 In situ DRIFs分析第122-124页
    6.3 复合型Cu_xCe_(1-x)O_2纳米棒铜物种迁移性及其对CO选择性氧化性能的影响第124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形貌分析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结构/织构性质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表面元素分布及氧空穴浓度第128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氧化还原性能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In situ DRIFTs分析第132-134页
    6.4 小结第134-136页
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36-140页
参考文献第140-159页
作者简介第159页
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9-161页

论文共1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EHA轴向柱塞泵高速化若干关键技术研究
下一篇:可可豆和玛咖中功效成分的提取、合成、分离技术以及理化性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