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8-21页 |
1.1 多钒氧酸化合物的结构 | 第9-13页 |
1.1.1 同多钒氧酸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| 第9-13页 |
1.2 多钒硼氧簇化合物的结构化学 | 第13-17页 |
1.2.1 三明治式的夹心结构 | 第13-15页 |
1.2.2 有机-无机杂化的多钒硼氧簇阴离子 | 第15-17页 |
1.2.3 类似于轮胎防滑链结构 | 第17页 |
1.3 多钒硼氧簇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3.1 制备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2 实验表征 | 第18-20页 |
1.4 选题依据以及论文工作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1-36页 |
2.1 实验原料与设备 | 第21-22页 |
2.2 制备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3 水热合成实验法的总结 | 第24-27页 |
2.4 单晶结构解析 | 第27-32页 |
2.4.1 X-射线单晶衍射数据的收集 | 第27页 |
2.4.2 X-射线单晶衍射数据解析 | 第27-32页 |
2.5 光谱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5.1 光谱分析使用的仪器 | 第32页 |
2.5.2 X-射线粉末衍射(XRD) | 第32页 |
2.5.3 元素分析(EA) | 第32页 |
2.5.4 红外光谱(FT-IR)和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分析(2D-IR COS) | 第32-33页 |
2.5.5 紫外-可见固体漫反射光谱(UV-DRS) | 第33页 |
2.5.6 热重分析(TGA) | 第33页 |
2.5.7 X-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33页 |
2.5.8 稳态荧光光谱 | 第33页 |
2.6 变温磁化率 | 第33-34页 |
2.7 电化学应用测试 | 第34-36页 |
2.7.1 电化学实验的样品与装置 | 第34页 |
2.7.2 电极制备和电池组装 | 第34-35页 |
2.7.3 循环伏安测试 | 第35页 |
2.7.4 循环充放电测试 | 第35页 |
2.7.5 交流阻抗(EIS)测试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晶体结构的描述和讨论 | 第36-67页 |
3.1 以V_(12)B_(16)簇单元为构筑模块的晶体结构 | 第36-38页 |
3.1.1 (enH_2)_2[Mn(H_2O)_2]_2[V_(12)B_(16)O_(53)(OH)_5](OH)_3·4(H_2O)1 | 第36-38页 |
3.2 以V_(12)B_(18)簇单元为构筑模块的晶体结构 | 第38-63页 |
3.2.1 {[Li(H_2O)_2]_3[V_(12)B_(18)O_(42)(OH)_(18)(H_2O)]}2·11(OH)·12(H_2O) 2 | 第38-44页 |
3.2.2 {Na[Na(H_2O)] [Na(H_2O)_2] [Na(H_2O)_3]}_2[V_(12)B_(18)O_(54)(OH)_6(H_2O)].8(H_2O)3 | 第44-48页 |
3.2.3 {Na[Na(H_2O)_2]2[V_(12)B_(18)O_(48)(OH)_(12)(OH}·16(H_2O) 4 | 第48-51页 |
3.2.4 [Ni(en)_2]_6[V_(12)B_(18)O_(58)(OH)_2(H_2O)]·12(H_2O) 5 | 第51-55页 |
3.2.5 [Zn(en)(H_2O_2]_6[V_(12)B_(18)O_(58)(OH)_2(H_2O)]·7.5(H_2O) 6 | 第55-57页 |
3.2.6 {[Cd(H_2O)_2]_3[Cd(en)_(1.5)]Na[V_(12)B_(18)O_(54)(OH)_6(H_2O)]_(0.5)[V_(12)B_(18)O_(54)(OH)_6]_(0.5)}(HClO)_(0.5)·0.5(OH) 7 | 第57-60页 |
3.2.7 (NH_4)_6[V_(12)B_(18)O_(52)(OH)_8(H_2O)]·12(H_2O) 8 | 第60-63页 |
3.3 以[V_4O_(12)]~(4-)为构筑模块的晶体结构 | 第63-65页 |
3.3.1 [Mn(2,2-bipy)_2]_2[V_4O_(12)] 9 | 第63-65页 |
3.4 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四章 表征和谱学分析 | 第67-92页 |
4.1 X射线粉末衍射 | 第67-68页 |
4.2 傅里叶变换红外图谱(FT-IR)分析 | 第68-72页 |
4.3 二维红外相关光谱(2D-IR COS) | 第72-83页 |
4.3.1 磁微扰下的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分析 | 第72-78页 |
4.3.2 热微扰下的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分析 | 第78-83页 |
4.4 紫外-可见固体漫反射谱学性质分析(UV-Vis) | 第83-85页 |
4.5 热重分析(TGA) | 第85-90页 |
4.6 稳态荧光光谱分析 | 第90页 |
4.7 x-射线能谱(X-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) | 第90-92页 |
第五章 化合物的性能探究 | 第92-97页 |
5.1 电化学性质研究 | 第92-94页 |
5.2 磁性性能研究 | 第94-97页 |
5.2.1 磁化率测试 | 第94-97页 |
第六章 量子化学计算与讨论 | 第97-99页 |
6.1 化合物[Ni(en)_2]_6[V_(12)B_(18)O_(57)(OH)_3]·4 (H_2O)5的量化计算 | 第97-99页 |
6.1.1 方法和模型 | 第97页 |
6.1.2 结果与分析 | 第97-99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9-102页 |
7.1 论文工作总结 | 第99-100页 |
7.2 工作展望 | 第100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8页 |
附录 | 第108-147页 |
研究生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| 第147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-14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49页 |